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走进孩子心间放飞孩子理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艳青

  摘要: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指示灯,在这方面担任引领者的重要角色。因为孩子们对老师充满了绝对单纯的信任和依赖。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他们教育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也备加复杂。如何做一名孩子喜爱的老师,如何让老师的影响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应该成为教育者共同思考的话题。
  关键词:有效教育;个性教育;尊重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关键的阶段,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健全学生性格品质的最为重要的时期。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指示灯,在这方面担任引领者的重要角色,因为孩子们对老师充满了绝对单纯的信任和依赖。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他们教育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也倍加复杂。如何做一名孩子喜爱的老师,如何让老师的影响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应该成为教育者共同思考的话题。小学教育必须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和生理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名农村教师,面临学生教育的相对特殊性,更需要我们走进孩子的心里,加强对孩子的全面了解,让他们张扬个性、快乐学习,放飞自己的理想。
  一、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孩子代表着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在学习的启蒙阶段,老师这个角色举足轻重。孩子对新鲜事物都会比较感兴趣,但新鲜期较短,我们必须在这较短的保鲜期内充分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教师必须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一是要在“教”的方面赢得主动。针对他们的新鲜期注意力集中较短、活泼好动等心理特征,要尽量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如情景法、直观教学法、游戏儿歌教学法、肢体语言教学法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也在一天天的变化。老师需要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特点,留心观察,掌握尺度,因材施教,应该随着孩子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如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随时捕捉孩子的心思,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和注意力,通过及时提问、友情提醒,加强与孩子在心理上的联系与碰撞。如此,孩子必然对老师的教学充满兴趣,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幅提高。当然,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气氛的营造和过度追求兴趣的激发,不同的课堂需要调整不同的侧重点。学生一般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老师要以各种形式向他们展示新事物或呈现新的事件。
  二是要在“学”的方面给予尊重。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更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所以我们必须留更多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展现、去表达。其实这也是孩子明显的心理变化――喜欢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能力,特想看到别人羡慕的眼光。但并不是所有孩子的想法和做法都是积极可取的,如何去指导他们呢?现在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都比较差,千万不可强制和压制。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首先要让孩子从心底接受老师、爱老师,最重要的一点要让孩子敬佩和崇拜自己的老师。孩子对老师敬佩和崇拜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这股力量孩子自然会心悦诚服。我在执教英语课时,起初孩子们对这个学科很感兴趣,可过不了多久,不少学生在“非母语”面前望而却步,这让我一时困惑。我通过研究发现,因为我在课堂上忽略了孩子的主体性,只按照自己的感觉去完成教学任务,而不重视学生的接受水平,所以不少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就对英语课堂日渐冷漠。接下来,我对孩子的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少单词都让每一个孩子充分练读,还经常组织他们开展小组交流、互学,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渗透,引领孩子总结、归纳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会让一个孩子终身受益。这不仅仅适用于小学阶段,更为其以后艰苦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认真应对农村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缺失。每个孩子生来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首先要在这张白纸上勾勒出孩子成长的大致框架,而且这个框架必须正直、稳固。而在农村家庭中,留守儿童急剧增多,这给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是抱怨家长,还是面对现状勇敢地担负起责任?这是勿庸置疑的。一是要强调家长的示范的作用。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父母看电视,让孩子去看书,他会心甘情愿吗?父母在家玩乐,让孩子去上学,他会积极进取吗?当然不会。所以家长必须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孩子要学习了,家长也可以阅读一些关于教育杂志或自己工作方面的书籍;孩子要上学了,家长也应该立刻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千万不能让孩子产生不公平的心理。二是重视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作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而孩子的耐挫能力是慢慢磨炼出来的。在耐挫能力慢慢形成的过程中,家长有着主要责任。但不少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较少,老师在其中就要学会补位。比如在考试结束后,家长更多的是看重分数,而老师就要理性看待。特别要留心后进生的心理状况,切忌只注重考试结果,忽略孩子的进步;切忌只对孩子简单粗暴,拒绝给予他们表扬和激励。每个人都喜欢好言相劝,更何况天真的孩子呢?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她连26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出来,一学期下来,英语成绩也不见长进。后来通过家访才发现,其父母早早离异,3岁时便和祖父一起生活。她在家基本上没人问她的学习。于是我暂时降低对她的学习要求,几次测试都以默写字母为主,并对其每一次进步都给予肯定,哪怕多写对了一个。从此,她从喜欢老师到喜欢老师教的学科。如今六年级的她,英语成绩已经很不错了。对于现在的孩子,鼓励和表扬远比责备和打骂奏效得多,而对于农村的孩子,不少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隔代教育的模式还对他们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教师的关爱与耐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2.孩子的心理过于脆弱。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孩子的压力也大了。家长的施压、老师的管制、同学的攀比让当今的孩子似乎失去了他们本该有的纯真和快乐。下课了,孩子在订正作业;放学了,孩子在补习功课;回家了,孩子在做家庭作业;周末了,孩子在上补习班。所以部分孩子变得暴躁不安,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都能成为导火线,让他们内心的压抑一下子爆发出来,选择极端的方式去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我们不能改变教育的现状,但我们能让孩子一点点释放心中的压抑和不满。家长和老师必须极力配合,经常和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倾诉是最好的发泄方式。
  三、高度重视薄弱学生群体的个别教育
  父母在孩子这张白纸上勾勒出了大致框架,老师就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描绘,将画卷精细化。在孩子眼中老师是严肃的,令人敬畏的。想走进孩子的心里,必须收起严肃的面庞,微笑着面对每一位学生,消除孩子对老师的那份惧怕,那样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一是把“调皮捣蛋”当作聪明活泼。首先我们必须认可这是孩子正常的个性特征,这与孩子天生的性格有关,其中有不少客观的原因。有的是他们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无法理解,有的为了故意引起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有的来源于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所以老师要做的就是让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多注意课后的补习,确保上课内容孩子们都能听得懂,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尽量安排让他们个人展示的环节,好好引导他们不要在不恰当的时间去引起别人的注意,那样会影响同学的学习。二是把“后进生”当作“慢跑者”。有的人强于“100米”,有的人善于“马拉松”,因为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有差异,因材施教是关键,老师的课后辅导必不可少。不容忽视的是,面对长期的补习,学生会有一定的厌倦感,如果经常加强对孩子心灵上沟通,效果会更明显。三是把“孤僻学生”当作“安静的人”。对于这类孩子必须家校联合,因为绝大部分都跟家庭有着直接的影响。找出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要知道“情”可以化解一切。
  有人说,孩子是张纸,有人说孩子是朵花……其实,孩子就是他自己,在孩子的生活、学习方面,他们都有着自己个性的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产生的情感、认识、理解是不同的,这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尊重个性差异”。也许,有很多老师都深知其中的道理,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由于我们所谓的“教育功利”,甚至是我们一时的冲动,我们经常会将自己的认识强加于我们的学生,我们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而这种代价,就是让他们离我们越来越远。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多给孩子一片爱心、一份耐心,一点留心,关注他们的言行,走进孩子的心间,让其在爱的阳光下自由畅想,在爱的教育下放飞理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0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