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金梅

  学生在教育中起着主体作用,也是教学主体,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自我意识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等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一个整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人是观察的主体,同时又是被观察的主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处于班级集体中生活,学会自我观察,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过程,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形成自我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班集体的生活中去。在自我观察与自我分析的形成过程中建立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如果学生能够正确自我评价,他们通常兴趣广泛,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自己在学习或其它方面的错误,选择适当的或稍加困难的任务,在遭到失败后则进行自我检查。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能够回过头来反思学习失败之处,重新寻找起点,再次挑战自己,走向新的成功。如果学生自我评价过低则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格特征。同样,学生的自我评价过高,则容易形成过分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相处等性格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或通过交往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首先,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老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的优点和缺点,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也要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调控,让学生看到自己尚有不足之处或自己的某些优势,使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变得比较客观、全面,从而在各自的起点上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学习中利用学生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信心,如通过适当的帮助保证他们在某些活动中取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正确认识自已;鼓励学生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在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中倡导自我竞赛。
  其次,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和同龄人的交往活动对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交往活动是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又是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前提条件,恰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使学生顺利地进行交往成为可能。提高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水平,使社会交往具有自觉调节性质,可以避免交往上的失败;而改善社会交往行为,使交往取得成功,也可提高自尊心和自我评价能力,并且增强了进一步交往的动机。培养学生的社会视角转换技能,并进行个别指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在交往的技能上给予具体指导,帮助他们取得成功,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加强学生的自我体验
  心理学指出:自我体验是指自己对自己怀有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例如自尊、自信、自卑、自责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反映了主体的我的需要与客体的我现实之间的关系,如果客体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为自我满足;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为自我责备。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包括自尊感、自信感、成功感与失败感。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不断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为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自我监控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学习者为了有效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对自身认知活动的主动掌握。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自我监控能力,关键是他们要学会自主学习。
  结合实际,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不仅要注重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目的,甚至认为学习是为了完成家人的责任,对他们来说学习甚至是家人加压在他们身上的任务,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充分发挥学习动力,甚至于在潜意识里很排斥学习,造成他们在学习中的惰性或厌恶心理,从而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工作中主体作用。如果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了,他们会明确学习目标,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潜意识,使得他们在学习中更加投入。
  责任编辑 黄日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14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