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向巍

  健全人格就是以正面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与自己、过去现在与未来、顺境与逆境,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和幸福的进取者[1]。健全的人格带给人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人们走上正确的人生方向。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意义
  人格是素质之基,是创造之源,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有无健全人格是直接影响个体创造性发展、幸福感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各种人格特征相互协调、全面发展;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待人接物;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用在学习上[2]。
  1.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生在校求学期间,他们的人格尚在形成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个体开始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他们会面临种种困惑与不解,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如自暴、自卑、逆反心理和妒忌等。他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回视,慢慢地走向成熟。此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与消除心理问题的滋生,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2.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自我调适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效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3.培养21世纪优质人才的需要
  不同的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不一样,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一个人除了具有优良的专业素质、高尚的品德修养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一个人若具有自信、自强、较强的耐挫力、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校重“智育”轻“心育”
  目前,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言必谈中考、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好百好,学习成绩似乎决定一切。至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往往被忽视,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评估,做做表面文章,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更别说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基本上是空白。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严重
  “马加爵事件”等虽然发生在高校,但从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来看,其心理的隐患在进入大学前就已埋下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正确有效的帮助和引导,日积月累,最终引发恶性事件。追根溯源,中小学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在我国约3.4亿的l8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6.1%~32%[3]。北京市中学生体质调研组对数十所中学的学生所做的心理卫生调查也表明:中学生中常感孤独的占11.3%,有时感到孤独的占65.7%,想远离亲友而单独生活的有37%,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的为13%,信心不足的为25%[4]。
  3.学生人格缺失
  人格缺失主要由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及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所引起,中小学生人格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缺失。
  (1)价值观倾斜、以自我中心
  当今的中小学生思维敏锐、求知欲强、勇于探索、知识面广,但不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观突出“利益”二字。有的学生甚至道德品质低下,若任其发展,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
  现在的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他们从小独享父母及祖父母的关爱,会使得幼儿期的自我中心一再受到强化而固着下来,成为一种人格缺陷,并泛化到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如果不及时加以克服,往往会在社会交往中碰壁而痛苦不堪,重则可能引发人际冲突,甚至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2)自制力较差、心理脆弱
  自制力是一个人控制自己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特征。不少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主要表现在:虽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但却难以控制自己的行动,不能专注学习;很多学生沉迷电子游戏,不能自拔;遇事不冷静、爱冲动等。
  心理脆弱表明心理活动强度低,心理承受力及耐挫力较为薄弱,在面临强大的精神刺激时往往难以承受,会诱发过度的应激反应。现在的学生因为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好,就像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没经受风寒,一旦遇到挫折,易走极端。如有些学生因学习压力大,不堪学业重负,跳楼自杀。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策略
  根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需从人格教育、优化心理健康教学等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学生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   (1)加强认知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认为: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不良的认知。认知疗法的策略,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人格实质上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外演”与展现,是个体调控行为的最高层次的参照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立是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一项基层性工程,有了它,健全人格的形成就有了基础。因此,应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报告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理性教育和认知训练,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人格教育中如能很好地解决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
  (2)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促进学生自我肯定
  人格健全的人具有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逐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调控自我、教育自我,悦纳自我。
  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学生往往不能对自己作出如实评价,有的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缺乏“自知之明”,甚至狂妄自大;有的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自信不足,甚至自我否定。老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评价自己,知己所长也知己所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坦然处之,正确悦纳自己。
  其次,不断增强学生积极的自我体验。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激励和推动学生去获得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逐渐克服和消除他们人格结构中的自卑、懦弱、不敢进取等消极特征。
  另外,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控能力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自控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终身用力,特别要在行动上下真工夫。老师应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模式,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只要目标在,就一定做到做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人格的发展完善是个体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取决于个体人格自我建构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人格的明确要求和强烈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人格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人格教育才会真正起作用。
  人格的塑造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体心理结构的“自组织”过程。教育者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使他们懂得健全人格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自我建构的有效方法,促使学生不断反省自我,发掘自身弱点,选择有效途径去弥补完善不足,“再塑”自我。教师可选择有针对性的名人名言、座右铭来激励和督促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指导学生以写日记、周记方式来反省自我、自剖人格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的设想和措施;组织学生以“人生的价值”等为主题开展讨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知行统一,健全人格的形成才有保证。
  (4)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拓宽学生心理空间
  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是社会的人,健全人格的养成离不开人际交往,离群索居必然导致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互不沟通往往滋生焦躁心理和对立情绪。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中小学生社会化的起点,人格教育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交往学习。丰富多彩的交往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从中增强他们主动社交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锻炼其社交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胸怀,增长见识,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2.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要求。
  (1)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考核评价标准和课时要求,学校可组织相关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合本地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分层次地确定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实施途径,预先制定好教学方案,进行课程设置。如对低年级的学生侧重进行学习适应性教育等;对高年级的学生侧重进行自我调节方法、青春期教育等。另外,围绕校本课程,学校可组织教师和相关人员编写校本教材和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等,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真正落实并取得实效。
  (2)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作用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中心,主要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展开,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的参与。学生在参与活动课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并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练习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反应范式,以作为实际生活中类似情景的参照,并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内容包括协助学生建立起理性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自我观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表现力、增强自控力和耐挫力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心理调控方法和手段,从而化解消极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
  3.建立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单靠某一种途径、某一种形式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途径和方法应多样化,既重视课堂教学又重视课外辅导,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辅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信箱及热线电话;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作为独立职能部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各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网上心理辅导中心等,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2)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理品质的催化剂,学校应开通多种渠道,加强与家庭的合作交流,与家长齐抓共管,共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如组织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家长开放日和亲子活动等,向家长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指导家长用健康的心态更有效地对子女进行心理辅导,为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
  (3)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文化环境
  学校要在校园努力创设和营造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墙报、宣传栏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排练心理剧等,让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下、愉悦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陶冶心理品质,养成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常做常新。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其真正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3).
  [2] 李伟强,郑燕.健全人格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
  [3] 王旭丽.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涵及基本途径.中州学刊,2010,180(6).
  [4]戴金云.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对策研究.http://blog.sina.com.cn/daijinyun196
  (责任编辑 关燕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43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