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突破“先学后教”的瓶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先良

  长期以来,教育者都在为教育的高效进行探索,“先学后教”是把教转化为学的一种活动形式。这一形式的改变,对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进行了颠覆性改革。但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会存在一定的瓶颈,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亦是如此。如何突破先学后教的瓶颈,也是当前教师研究范围内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一、认识上的瓶颈及突破方法
  在实施“先学后教”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就非常关注学生的自学,认为让学生回家后先自学,学好了,就不用教了。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教师大印预习资料,发给学生回家做。殊不知这种做法既费财力又费精力。其一,就每位初中学生来说,至少学5门学科,每天要5张资料,每张纸至少0.3元钱,每位学生每天需1.5元钱。如果叫学生自己承担,显然难以承受;如果用办公经费,那必会导致办公经费紧张。其二,每位学生每天要认真完成5张资料,那么要花费的时间不少于5小时,这与减轻学生负担大相径庭,更不可取。
  如何让学生能先自学,不费财力又不费精力?要突破这一瓶颈,就数学而言,可让学生做一些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例如,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前,可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做游戏:任意抽几张扑克牌,旋转180度,找出哪些牌在旋转后不发生变化,哪些牌旋转后要发生变化,请得出结论。
  中国的四大名著和金庸小说为什么会让读者爱不释手呢?笔者认为:在每一章节结束前,作者都要用一种手段迫使你急着要看下一章节。教师何不借用这一手段,让学生自觉地去自学呢?结束3.1“认识直棱柱”后,为了让学生回家能自觉地去预习3.2“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笔者启发学生把一个立方体纸盒沿某些棱剪开,且使六个面连在一起,然后铺平,把铺平的图画出来,看谁画出的方法最多。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以提高。
  二、教学过程中的瓶颈及突破方法
  上课铃声响之后,如果让学生翻开书自学课本的内容,看懂的不教,看不懂的再教。想法显然不错。但认真自学的学生有多少,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要突破这一瓶颈,教师任重道远,不妨从几个方面着手:
  1.激情。激情,其中包括对人的成长的激情,对大自然的激情,对人类社会的激情,这种激情来源于对人、大自然和社会的洞察,以及对其中的美的感受。奥修说过:“你只要听你自己的心,那是你唯一的导师,在生命的真正的旅程当中,你自己的直觉是你唯一的导师,你有注意去看直觉(intuition)这个词吗?它和教学(tuition)这个词根是一样的,它来自内在。你的内在可以指引你,只要具有一些勇气,你就永远不会觉得你是没有价值的。”
  我们的宇宙框架是如此的美好,一切都安排的至善至美,三角形的内角和永远是180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些美好的规律全通过教师的启蒙和帮助,使学生得以领略,让他们获得享受,这是何等美妙的事情。教师永远抱着对此欣赏珍重的心情,去点燃学生的热情。换句话说,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性的激情欣赏和感叹,那只能照本宣科。当你有激情时就会启发学生:人们是怎么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等于180度呢?同学们要去证明,去实践。让学生在教师的激情鼓励下去探索。
  2.煽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的渴望知识的火花。”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要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
  在学习“实数”一节之时,笔者讲了一个故事: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最崇高,最神秘,“数即万物”。他们讲的数是整数,也就是说宇宙间各种关系都可以用整数或整数之比来表达,但是有个名叫希帕索斯的学生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它的对角线是,不能用整数之比来表达,这就触犯了这个学派的信条。于是该学派规定了一条戒律,谁都不能泄漏存在。天真的希帕索斯无意中向别人谈到他的发现,结果被捆绑投入爱琴海中淹死。同学们,你想知道是什么吗?请你学习课本3.2实数这一节。
  3.憧憬。数学本是来源于生活,学以致用,学好数学又为生活服务。为了让学生有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学习的目的,就布置让学生去搜集生活中的数学。如在“镶嵌”一节中,请学生为自己的卧室设计一个镶嵌图,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只有让学生不把所有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们。
  数学教学,不一定就是讲数学。为了让学生更有学习动力,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在毛泽东时代,日本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为了准确的计算卫星到达东京上空的时间,就邀请了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去帮他们计算,华罗庚去了日本并计算出了准确时间,结果日本付给了华罗庚很高的报酬。从这一事情上看,华罗庚不仅为中国赚取了很多的外币,也获得了日本人的尊敬。通过这一事实,让学生懂得数学有很重要的作用,引导他们树立美好的理想。
  任何一项改革,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相信只要教师努力去探索,去突破,“先学后教”一定会大放异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