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长文短教”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赖日明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体现课堂效率,面对语文课中篇幅较长的课文,途径之一就是做到长文短教。而要真正做到长文短教,巧切入善展开是必由之径,也体现着教师把握教材、实施教学水平的高低。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循规蹈矩逐层逐段地讲读,既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也不见得好。长文短教的方法:一是借助朗读实现“长文短教”;二是抓住重点实现“长文短教”;三是突破难点实现“长文短教”。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长文短教 朗读法 重点突破法 难点突破法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长文短教不失为主要的教学策略之一。而要真正做到长文短教,巧切入善展开是必由之径,也体现着教师把握教材实施教学水平的高低。素质教育要求体现课堂效率,面对语文课中篇幅较长的课文,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循规蹈矩逐层逐段地讲读,搞不好会把一篇课文讲得支离破碎,既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也不见得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化课堂改革,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长文短教,往往能把握住课文的关键,重点突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
  一、借助朗读实现“长文短教”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篇章和思想内容。对于较长的课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然后边读边讲,做到思路清晰,印象深刻。由于课前的良好设计,精讲精读,节奏紧凑,长课文也可以用较少的课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例如,小说《范进中举》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教学中,让学生先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大意,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首先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范进这个文中刻画的主要人物的印象,同时让学生明确小说中刻画人物采用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的作用。接着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针对课文设计三个问题:一是范进为什么会发疯?二是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并说出根据。三是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本文的讽刺艺术;第二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文中对范进的刻画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三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质疑问难。这一环节挺重要,在老师没有精讲、细讲的情况下,学生肯定有某些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质疑,实际上就是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让学生质疑问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而且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主要将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一读、二读、三读,想一想、说一说等,提高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实现长文短教。
  小说《最后一课》的高潮和结尾是十分需要通过朗读体会和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人物形象的。课文这样写道:“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这一片段,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分析、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而这些“揣摩”、“分析”、“体会”主要是在反复默读和朗读中进行,着眼于课文这片“土地”,要求学生进入角色,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韩麦尔先生痛苦、哽咽、激动、惜别等色彩浓郁的感情在有声朗读中得到较好表达,一个高大的爱国主义者形象呼之欲出。作品主题不言自明,他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的爱、对失去国土的悲痛、收复国土的决心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这最后一课无言地宣告结束了。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忽然变得懂事了,和小说开始时所写的调皮、幼稚、淘气的情形迥然不同,要提醒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这一变化。学生在朗读时声音和语调明显不同、前后相互映衬,人物形象得到了较好表现。通过朗读,把握住小说的主旨。
  二、抓住重点实现“长文短教”
  讲读抓重点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因而必须着重于抓理解分析的内容。抓住了重点就等于抓住了全局。一篇较长的课文一般都有精读语段,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的过程”;《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皇帝的新装》中大臣、官员和皇帝“察看织布情况”时的心理动态;《伟大的悲剧》中“奥茨走出帐篷,走向死亡”,都属于重点语段。我们把握住了这些精彩的片段,就能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教师再辅之以字词句的点拨,于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就完整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长文章变短。
  小说《藤野先生》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这篇文章有两个重点,一是“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一是“感受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而“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可以把重点放在攻克“感受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重点上,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地掌握本文的这两个重点。为此,设计一个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体验。
  又如,小说《社戏》,这篇小说尽管长达四千多字,但最富有诗意的是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三幅充满江南水乡气息的画面,它们是全文的重点。教这篇课文时,先重点分析这三幅画面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两个重点人物,引导学生揣摩用笔的浓淡疏密、详写与略写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词语的准确运用。结果,按“抓住重点”这一方法,用两课时就完成了这篇长课文的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突破难点实现“长文短教”
  实践证明,突破文章的难点,可以辐射到整篇文章。较长的课文,我们可以先把握难点让学生不断去思索领悟整篇文章,以一概全,这样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由突破难点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使长文章变短,短中见长。
  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其结局是十分悲惨的。可是在全文中却充溢着“笑”,“笑”始终贯串全文。作品中共有九次写到“笑”,而发出声的“笑”就有五次。为什么呢?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也是全文的难点所在。
  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引得众人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又在人们的笑声中离去”,――“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地走去了”。这笑声来自于冷酷、势利的掌柜,这笑声又来自于一群麻木不仁的短衣帮雇主。他们在笑声中获得各自的畸形满足,而孔乙己在笑声中受尽冷落侮辱。
  诚然,孔乙己被封建思想残害了灵魂,他的性格里有许多可鄙可笑的东西,例如,“好吃懒做”、“自命不凡”、“迂腐酸臭”等。但是当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致残之后,他的遭遇是十分悲惨的。不管孔乙己过去是个怎样可怜、可鄙的人,但作为社会的底层、社会的弱者――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理应是令人怜悯、同情和不平的,可是由于几千年来传统的封建思想扭曲了人们的心灵,尔虞我诈、以强食弱埋葬了一部分人的良知。该同情的不同情,不应该笑的却也笑了。这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的社会现象,这“笑”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现实的残酷,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愚昧麻木。孔乙己就是在这没有温暖、没有阳光、没有爱的社会环境中走完了他可怜而又凄楚的一生。这“笑”在文章中没有增加喜剧的气氛,而展现出来的却是一幅幅色彩浓烈的悲剧。这“笑”不能得到感情的愉悦,却催人泪水潸然,它是一种“含泪的、苦涩的笑”。教学中如果以“笑”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从教材实际出发,选准目标,巧设问题,化繁就简,突破难点,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研讨的积极性,就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标,实现长文短教,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采用以上方法,较长的文章一般可以在两课时授完。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既可及时地理解、吸收、消化,又可以大大地提高长篇课文的教学效率。总之,要做到“长文短教”,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就要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优化教学的过程。要以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认知水平的提高作为出发点,来组织我们的课堂教育,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他们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促成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新课标、新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增强文本解读能力,增强教学组织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灵活驾驭课堂,要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