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湖南省实施了一年多,目前进入了选修课的教学阶段。选修课教学既是与必修课教学共同构成高中语文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提高。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展选修课教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四个方面,即教材处理自主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扩展阅读纵深化、教学评价发展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新课 程高中语文 选修课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包括5个必修模块和16个选修模块(第一批8个)。已出版的8种选修课教材,既有总体规划,又从不同侧面去“盘活”语文教学资源,以课堂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课内外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活与语言环境,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多数选修课和必修课都有一些衔接,但又明显跳出必修的范围,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和必修课程比起来,选修课程的学习应当更加放开思路,发展个性,更加需要主动地学习。那么,如何在选修课教学中贯彻实施这一原则呢?我们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即教材处理自主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扩展阅读纵深化、教学评价发展化。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增加阅读量,拓展学习视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接受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发展个性,塑造人格。
  
  1.敢于取舍,自主处理选修课教材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容量大、内容多、范围广。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6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内容。其中诗歌之部共30篇作品,散文之部共18篇作品,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末的名作、名家和诗文流派,这几乎是贯穿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内容,要在9周内教完,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此情况下,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敢于取舍,自主处理选修课教材。
  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只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坚持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以完成教师个人预设的教学任务,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差异,因而使得学生被动地、毫无选择地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我们认为,应该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课堂出发、重视师生交流互动,以学定教、实事求是地处理好选修教材。[1]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处理上,我就大胆放手、灵活处理。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如《湘夫人》,有的课文可以一带而过,如《长恨歌》,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如《一剪梅》;学生感兴趣、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如《大铁锤传》,有的则可个别化处理,如《西门豹治邺》;有的课文适于练的就练,如《六国论》,有的课文适于讲的就讲,如《庖丁解牛》,有的适于读的就读,如《将进酒》。而在同一个单元不同课文的处理上,尽量做到量体裁衣,确定教学策略。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例,“赏析指导”部分侧重方法介绍,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我结合《天净沙•秋思》、《声声慢》等诗歌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赏析示例”部分,我结合《春江花月夜》赏析范文,引导学生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梳理赏析思路,建构学生知识能力的框架;“自主赏析”部分是单元教学的重点,我借助教材中的“探究•讨论”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如教韦庄的《菩萨蛮》,我引导学生将这首词与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进行对比阅读,比较白词与韦庄此章在意境上的异同;“推荐作品”部分牵涉到的诗歌数量较多,风格各异,一一讲解显然不现实。我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首,围绕品味诗歌意境美这个中心写作一篇小作文,既检验了本单元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锻炼学生的鉴赏和表达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至于其他几首诗歌,我指导学生举一反三,课外自学,以求巩固提高所学知识能力。总之,根据学生的实际,不平均使用力量。这样处理教材,既考虑到面向所有学生,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同时呈现方式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2.因“生”制宜,突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有了第一步对选修教材的自主处理,教学方式多样化就有了可靠的依托。本来,选修课的教学与必修课的一样,都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与高考目标相链接。因此,凡是常见常用的教学方式都是适用于选修课的,不会因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就对它“望而生畏”,认为必须要创造一套全新的教学方式来应对它。当然,因其是“选修”,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和实施难点,又有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有培养目标的不同,因此,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又需要有一些新的认识和变化。
  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方式处理上,我就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统一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资料索引研究式、专题辩论式、论文写作式……多样化的方式都可在尊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确定。学生学习个性化了,多样化了,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有了探究与合作,这个选修课就到家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专题、单元与领域感兴趣,有各自不同的探究欲望和研究基础,我充分尊重他们的学习需求,准许他们在学习探究的领域、角度有所侧重,尽量使学生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如有的学生对唐代名家名作专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就指导他们立足文本,明确研究方向,锁定研究目标,分工合作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探究。事实证明,学生在获取知识愿望的强烈驱动下,表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写出了《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浅论屈原的诗歌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等专题小论文。又比如同一首诗歌,有的学生愿意研究其情感、意境,有的愿意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有的愿意将它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阅读……我惊喜地发现,教师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学生会还课堂一个“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难道不比传统的“串讲式”教学、“填鸭式”教学更富有成效、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吗?由此看来,选修课在教学上的核心问题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问题。
  
  3.扩展阅读,致力于学生鉴赏能力的纵深化
  
  从小学起,特别是到了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散文,逐年增加。学生已经领略了许多文学作品的文采和意境,背熟了许多篇章和格言警句。但是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这还只是初始阶段,在选修课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扩展阅读,以求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由于选修课学习时间短、容量大、节奏快、板块多、个性化,不宜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不能贪多求深,不能求专求难,有了一些涉猎,能突破一些重点内容、顾及其他内容即可,要量力而行,以学习实效为重。如在处理陆游的诗《书愤》时,我考虑到作为高二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应该说难度不大,但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激荡情感,产生共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陆游的爱国情感之后扩展延伸,由《书愤》说开去,由诗人的一首诗到他很多同一主题的诗,如陆游写于1173年的《金错刀行》、写于1192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古稀之年写的《诉衷情》、写于1210年的绝笔诗《示儿》。由一个到一类,由陆游诗歌到其他爱国诗人的诗,由诗人陆游到更多的爱国诗人,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从而提炼出“千秋英雄爱国情”的宏大主旨,并且在读好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写的强烈冲动,整个课堂是大气的,写意的,激荡的。这样的处理弥补了短篇课文教学容量的不足,让学生从更深广、厚实的内容中感受诗人的情怀,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一类诗人形象的整体把握,一种人类普世情怀的共鸣,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效果。正如陈思和先生所说:“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美好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2]扩展阅读的教法学法,就能够达到培养学生道德美、情感美的崇高境界。

  
  4.鼓励创新,着眼于发展性评价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事业中的又一重要举措,对高考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广东、山东、海南等地的新课程高考的导向来看,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考查考生对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的能力、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强调了多元选择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是很难适应新课程下的高考的,况且新课程也不是引导每个学生都去追求100分,而是要求学生基本达标即可(课程标准只是提供一个基本要求,并不是最高要求),评价也是采取区间区分(达标即给2个学分),不提倡精细区分。[3]因此,在学分评价上,不能仅以一次考试和一次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应当要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总的来说,终结性考试比重不能太重,而是应将学生修习的课时记录,学生平时的作业、活动、态度及成果,均纳为学分认定的依据,分别赋予一定的比重。只有这样,评价标准才趋向公平化、合理化。
  在检测方式上,应该突破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查,将笔试与各种形式的考查手段结合起来。选修课的测试应努力追求多元发展化,尽可能地尝试体验式、作业式检测。可以是开卷笔试式,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可以翻阅有关资料,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可以当堂作答,当堂交卷,也可以延伸到课后。可以是小论文式,由教师或学生集体命题,学生选择进行写作,文章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有理有据,不求其专和深,只要学会发表见解、合理组织语言即可。可以是口试式,由教师或学生共同设计问题,学生当场回答,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表达、思维等语文综合能力。可以是讲演式,由学生自行设计题目,最好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某一专题作出讲解,也可就曾从事过的语文活动、观赏过的影视作品、书籍进行宣讲,向全体同学做出较全面的介绍。诗歌和散文课可有一些背诵、朗读考试,或创作的成果评比展示;中外戏剧教学可让学生编排小型戏剧进行表演;应用性的课程,最好有实用性的设计。总之,一定要谨慎对待旧高考题对选修课考查的渗透,积极探索新型的、开放式的、发展性的评价路子。
  以上是我在新课程改革选修课教学中的粗浅尝试,总的感觉是收获良多,思考良多。但是教学尝试中涉及到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亟待解决。
  首先,学生的合作探究不可流于形式。课堂上学生的小组分工合作固然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与他人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合作”首先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不可以“小组合作”代替“师生互动”,更不能整节课满堂合作探究;此外,还要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否则有的学生会无事可做。只有这样,合作探究才能真正体现本来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教师的引导地位不可动摇。若在教学中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却教师的引导作用,放任学生自流,一味追求学生的“表现”和课堂表面的“活跃”而无实际成效,一节课下来学生学无所获,也是不可取的。
  再次,教师素养亟待提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材上下功夫,而且要在教法的变化上及教学实施的有效性上多动脑筋。同时,新课程高考更注重促进教师的发展,因为高考要求学生要关注时政、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教师首先就要改变观念,先行一步,只有在大的社会背景下考虑教学与备考,才能跟得上新课程高考的步子,也才能在高考中胜出。
  
  参考文献
  [1]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1月,第648页
  [2]陈思和.《反思与前瞻――从中学语文教材改革谈起》,《教育参考》,2000年第5期,第55页
  [3]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第一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958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2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