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学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的课程理念,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不单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捕捉新的知识的能力,并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关键能力,富有创新思维。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本文针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学法,从理论依据和实践探究两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 ;诗歌鉴赏;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有源之本,有纲之绳——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学法的理论依据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
  新时代的语文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理念,倡导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关键能力,也是一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核心能力。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视角去解读诗歌文本,进行诗歌鉴赏活动,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方向,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基于此,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活动时,特别是鉴赏情感具有层级性与丰富性的诗歌作品,在教师的引导下,要学会走进诗人创设的情境世界,揣摩体会,思考领悟,品味涵咏,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并逐步形成一种或多种适合于自我的阅读鉴赏的方法。
  二、巧设抓手,搭构支架——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学法的实践探究
  (一)精选学习内容,挖掘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
  以“群”的理念统摄诗歌鉴赏的任务学习。一方面,可以诗人为线,编排学习群,如杜甫作品诗歌鉴赏群、李白作品诗歌鉴赏群,以“群”为单位设计具体学习任务,进行诗歌鉴赏活动,既可全面地了解诗人的人生轨迹和作品风格,又可较为系统地进行诗歌鉴赏,避免零散化与碎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唐诗宋词的文体为媒介,了解唐诗与宋词的文体特点,运用比较思维,学习不同诗人诗歌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异同点,这样既能提升审美鉴赏水平,又能增强理性思维能力。
  以创新思维提升诗歌鉴赏的创造学习。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活动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去感悟诗歌作品的意蕴,在此基础上易产生诗歌创作的冲动与想法,可用诗的方式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抒写出来。如在学习周邦彦《苏幕遮》后,可引导学生学习词牌《苏幕遮》填词格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诗词创作,在语文课堂的诗词会上交流,从而达到学得与习得并举的效果。
  (二)变革学习方式,探究诗歌鉴赏的学习方法
  1.情感节奏阅读法
  古今中外诗言志,诗言情。从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诗歌作品的设置不难看出,贯穿前后始终的有一条线索,即“情”线。如第一册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依依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的赤子之情等等;又如第二册的第二单元《氓》中女子的怨情,《采薇》中怀乡思归的悲苦之情,《离骚》中屈原的忠怨之情,《孔雀东南飞》中焦刘的悲欢离合情,《诗三首》中分别的思妻之情、忧思壮志之情、归隐之情等等。由此可见,古今中外诗言志,诗言情,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作品的情感,审美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同诗体情感的产生是基于诗体的节奏,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划分诗体的节拍,如《诗经》是四言诗,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诗句,整齐匀称;《离骚》中骚体诗一般是由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两个或三个节拍,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参差错落富于韵律感;五言诗一般是二三组合,活泼轻快。
  现代诗中《雨巷》: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现当代许多篇章也都具有音乐性,讲究韵律,富于节奏感,这里不一一列举了。这种方法适用于课堂上学生对诗歌的涵咏,也适用于课后的品读,并易于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合作探究学习法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中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诗歌阅读鉴赏中也有妙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明:“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一方面,由于教材中許多诗歌作品文本鉴赏本身存在着多义性与模糊性,学生进行基于诗歌文本某个话题的个性化阅读鉴赏,提出自己创新性的个人见解、观点、心得,与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探讨对话或者切磋争鸣,可以挑战权威,形成多向互动的局面和“多元有界”的态势;另一方面,诗歌作品的情感内涵是丰富多样的,学生对诗歌作品的阅读鉴赏易趋于单一化,此时,可以发扬团队协作的精神,鼓励合作,由个体到整体,由单一到综合。这个合作学习的过程能够使他们积极参与,敞开自己的心扉,正确自如地表达,“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深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3.自主情境感悟法
  自主情境感悟法指的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可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学习,自主支配时间,利用如书吧、博客或微信等各种平台或渠道,自己创设诗歌阅读鉴赏情境,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和研究空间,感悟审美。这是课外进行诗歌阅读鉴赏的一种好方法,心理放松,形式自由,独立选择。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老师的指导与个人的兴趣,搜集相关诗歌材料,进行独立的专题研究,从而对喜爱的诗歌诗人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教师或者学生个人所开设的相关性的诗词网站或者个人博客论坛,进行品读评论,并且可以发表个人诗歌作品,与他人交流探讨,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   4.对照比较品评法
  对照比较品评法是诗歌阅读鉴赏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一方面是通过古今诗句与语意的对照,由古及今,再由今及古,去进行诗歌的审美鉴赏,解读诗意,感受诗情;一方面是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对两首或两首以上的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鉴赏,分析异同,品评艺术特色。
  如李商隐《锦瑟》的古今对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这首诗是李商隐抒情诗的代表作,情致深蕴。学生可以通过对照准确品读出诗歌作品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对照感受到诗歌意象运用的形象性、诗体的节奏感、诗歌的韵律美。其中诗中“庄生晓梦”“望帝春心”“明珠有泪”“暖玉生烟”等意象典故,都是以象征比喻的手法来暗示其抱负理想的幻灭,使实事实情一转而为一种生动的形象,从而引起联想,使作品更耐人涵泳寻索。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
  相同点:
  1.两首词都属于豪放词,是咏史怀古词,大气磅礴,气势恢宏。
  2.两首词都借用典故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抒发人生感慨。
  3.两首词上阕怀古抒情,下阕议论感慨。
  不同点:
  1.两位词人的人生经历和词作风格略有不同,苏词豪放旷达,辛词慷慨豪迈。
  2.两首词抒发的情感与况味略有不同。苏词有“早生华发”的悲叹感伤,有“人生如梦”的身世感怀;辛词有“金戈铁马”的为国立功之志,有“廉颇老矣”的壮志难酬之悲。苏词多些奋发进取之意与乐观旷达之感,辛词多些深重忧虑之思与满腔悲憤之感。
  3.两首词的表现手法略有不同。苏词融写景、抒情、咏史与议论为一体,辛词善用典故,抒发感慨,表达自己的立场与态度。
  以上四种学法的实践探究是笔者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经验梳理。笔者认为,素养立意的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学法探究可不必按图索骥,一以贯之,应结合校情和生情,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学法,学会综合品评,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积极利用新技术与新手段,引导学生提升关键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郑新丽.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的应然价值追求[J].教育探索,2017(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王一腾,1982年生,福建省惠安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任教16年,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编辑:张晓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2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