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基于有效性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弘

  摘要: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实现从“无效教学”向“有效教学”的跨越,必须是从关注形式化的目标向关注实质性的目标的过渡、从只关注知识目标向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的文化素养过渡、从关注考试目标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过渡、从关注短期的目标向关注学生未来的目标过渡。
  关键词:数学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探究
  
  一、高中数学“无效教学”的表现
  
  (一)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过分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使得师生互动有形无实、活动场面造作矫情,学生只有简单的行为参与而没有真正的思维参与。如有的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既缺乏数学知识含量,也缺乏智力、数学素养的价位,正如文献[2]中所描述的:“目前,一些数学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
  (二)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若教师把讲授法作为唯一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既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可接受性,也不考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一味地强调记、强调背,既没有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也没有吸收和消化的时间和空间,就会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完全变成了一种“被动接受、模仿记忆和机械练习”的程序,以至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淡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异化、数学思维能力劣化。最终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索,形成被动与依赖。
  (三)忽视过程的教学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应当是学校里最重要的两个科目”。这即表明,让学生“学会思考”应该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会教思考”应该是鉴别数学教师水平的一项主要指标。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若教师不挖掘、不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数学知识当作结果“抛”给学生,使活的数学知识变成了一堆毫无意义的符号和难以记忆的公式、法则,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既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也不能灵活加以运用。如有的教师讲例题时,提前把求解或证明过程抄在黑板上,然后再进行解释。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展示思维过程,而且忽视了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会学生思考。
  (四)忽视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
  文献[1]强调,要淡化形式、注重本质。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表层意义, 忽视对其内涵的分析和本质的探索、忽视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基本环节,急于讲应用、盲目讲应用,不分析、不研究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结构,重结论、重形式、重一招一式的机巧,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进而不能实施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以至无法同化和顺应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二、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努力改变业已存在的“无效教学”现状
  (1)教师是关键。改变“无效教学”的现状,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增强、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于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在于教师对数学课程改革的关注和思考。
  (2)教师必须增强责任意识。肖川博士全面总结了教师角色: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这些表明,教师不仅要艺术性的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要唤醒学生的发展潜能、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即教师应该增强责任意识,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对社会发展负责的态度,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把教学当作事业来做、当作科学来研究、当作艺术来创作和设计。
  (3)教师要努力转变观念。教师的数学观、教学观、质量观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如郑毓信先生提出的:“数学教师就要努力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能养成一种新的精神,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种后天养成的理性精神;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客观地研究;一种新的追求――超越现象以认识隐藏于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一种不同的美感――数学美(罗素形容为‘冷而严肃的美’);一种深层次的快乐――由智力满足带来的快乐,成功以后的快乐;一种新的情感――超越世俗的平和;一种新的性格――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坚持。”这些观念应该成为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种价值取向。
  (二)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1)努力构建数学教育的育人氛围。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协作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建构数学知识的主体,应该做到:
  第一,平等对话――在双方共同参与、彼此平等、相互吸引、相互包容的前提下,相互敞开、接纳、倾听和分享;
  第二,相互尊重――教师应尊重学生,自觉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一份子;
  第三,彼此评判――通过思想的碰撞,形成共识。
  (2)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如何能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入学习活动,这不仅取决于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的挑战性,而且还取决于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创造性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来促进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积极参与,有效地、乃至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实现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必须适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自己的实践、思考、探索和反思来建构数学知识,而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只能使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无法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努力做到:
  (1)认真研究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内涵,努力实施“教少学多”。
  (2)认真研究数学习题的功能,努力做到“精讲精练”。
  (3)认真研究“教育数学”,努力把“形式化”的数学变成学生容易学和感兴趣的数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5.
  [2]郑毓信.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开放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7(7):28-32.
  (吉林省通化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9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