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刚云 龚剑虹

  摘要: 本文综述了《数学新课标》常用的几种新教学方法与相关的理论依据,分析了这几种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范围,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各种教学方法并举,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1.问题的提出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学生“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倡导课堂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任务也由传统的“满堂灌”角色转变成为学生相互合作、自主探索与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它是依赖元认知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和群体动力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
  2.1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理论是“人们关于自身认识过程、结果或它们有关的一切事物如与信息材料有关的学习特征的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其实质是个体对认知活动和结果的自我认识,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
  元认知理论强调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其主体意识不断地监控现在和计划未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因此,元认知理论深化并拓展了反思的观念,不仅使反思的内涵和步骤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和把握,而且使反思由过去单纯的心理现象变成一种实践行为,直接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运用元认知理论去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自觉性,那么必然可以使他们学会学习,从而帮助他们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2.2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换言之,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在个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不应起支配、控制甚至主宰的作用,不应该强迫或命令学生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要求教师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观念,尊重、鼓励学生的各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不仅要为学生的各种活动创造、提供适宜的机会、条件、场所和更多的选择可能性,而且要组织和亲自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传统教育相比,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更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给予、接受的关系,而是建构一种平等交往和对话的教学框架体系。
  2.3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即群体活动的方向。群体所有成员的动力具有依存性,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函变数,应该把人的行为关系看作是个人心理和外部环境的大系统,把调动人的积极性看作是一种大系统的运动,是一种力场作用的关系。
  群体动力领导风格分独裁型领导、放任型领导和民主型领导。实践中在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缺乏自主思维,动手能力差;而教师一味放任学生,学生自觉性得不到保障,学习效果也会极差;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后而决定教学方法,教师是以群体一员的身份参与讨论,认真听取学生发表意见,力求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而后教师根据全体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会相处融洽,教学气氛良好,而且学生学习效果最好。
  3.《数学新课标》状态下常见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与分析三种常用的方法,分别是探究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方法与自主学习方法。
  3.1探究学习方法介绍与分析
  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这种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教师不是刻意谋求控制课堂,而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离不开问题。教师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会引导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究中,能唤醒和激发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教师在某些问题上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质疑,以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最科学地解决问题。
  3.2合作学习方法介绍与分析
  学生需要通过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以分享对方思考、经验和知识来扩大了自己获得知识渠道情况下,多使用合作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讨论,可以相互启发,不断明确、丰富自己的考虑问题思路。在多层次、多角度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不断进步与发展;使学生容易形成自信、自尊、乐于交往、乐于助人的良好个性,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养成尊重与理解他人的习惯,逐步掌握与人交往和沟通的技能。
  3.3自主学习方法介绍与分析
  美国学者Nystrand认为,学生的参与自主学习有两种形式:程序化参与和实质参与。前者指单纯的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是否积极;后者包括了合理的心理投入,它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实质参与最明显的表现,学生是在没有监督与压力的情况下发生自觉对某些问题进行思考的行为,这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觉、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独立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学水平,要善于把思考的内容、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认真、积极与主动地学习。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策略
  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学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单一地使用某种教学方式与手段进行教学活动,而是将各种教学方式与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使小学生形成数学求知欲的重要条件。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通过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引起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究才能有效实现知识建构。即使就同一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性,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式与方法进行独立探索。
  
  参考文献:
  [1]高寒.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5.
  [2]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邹瑞荣.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分析[J].中小学教育,2004.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