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原德祥

  摘 要: 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数学生活化”,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采取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生活化”。而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要使“数学生活化”走进课堂,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教师就需要精心创设不同的课堂教学情境,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小数应用题时,我出了一道题:我市固定电话的月租费是21.6元,来电显示费6元,打市话收费标准是:前3分钟为一个计费单位,收费0.2元(不足3分钟仍按3分钟收费),以后每增加1分钟加收0.1元,问:(1)小明连续打市话26.5分钟,需付话费多少元?(2)小明家本月只打了市话,共到电信局缴费32.8元,小明家最多打了多少分钟市话(小明家没有办来电显示及其它业务)?虽然该题不是那么容易,但引起了学生强烈的解题欲望。当时有一大半学生没有做出来,当正确答案公布以后,学生并未表现出在遇到解决问题时常出现的畏难情绪,而是拍了拍脑袋说:“原来是这样,真有意思。”并且眉宇间露出不服气、跃跃试试的表情。再看下一题:旅行社推出某风景区一日游活动的两种价格方案。方案一:成人每人150元,儿童每人60元。方案二:团体7人以上(包括7人)每人100元。成人6人,儿童4人,怎样购票合算?学生一般会这样考虑:根据方案一计算:6×150+60×4=1140(元),根据方案二计算:(6+4)×100=1000(元),而教师的任务是需要引导学生根据两种购票方案综合制定一个更节约的方案三:“借”1名儿童给6个成人购买团体票,剩下的儿童购买儿童票,只需(6+1)×100+60×(4-1)=880(元),这样的方案更经济。相信没有想到这种方法的学生听完后都会拍案叫绝且引起深思。
  以上两例不正是新课标倡导的数学生活化,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体现吗?相信类似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的解决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问题情境是十分重要的,它具有很大的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主动地进行学习。这样,学生能带着问题去自学课文,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公倍数后,我采取让学生探究的方式学习例3:“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右边的长方形(长18厘米,宽12厘米),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让学生先想一想,哪一种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学生操作后,进一步启发他们思考为什么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再讨论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铺满这个长方形?最后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描述公因数的含义。
  
  三、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思考与策略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应强调实践性。数学的学习不能只靠背、记进行接受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因为通过探索与引导,学生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使探索性得到开拓,创新性得到发展。小学数学课程中可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如体验10千克、1千克、100克有多重;体会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有多长,我们平常迈出的一步大约有多长;测量不可攀爬的旗杆、大树等有多高。如学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后,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应用带好的测量工具,自选工具测量长度。活动过程:首先组内交流,介绍测量工具、过程和测量结果,然后组间交流不同意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整个实践活动从选物体、选工具、选方法、选单位都让学生自主充分选择,人人参与。学生成了活动主人,既长了见识,丰富了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拓宽了使用领域,又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尝到了学习的快乐,发展了直觉思维。
  
  四、倡导合作讨论
  
  合作与交往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历程。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每个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和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不尽相同。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并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知识、情感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自己位置,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评点他人观点,接受他人意见,而且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延伸学习过程,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
  (一)利用探究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数学学习是一个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合作互助精神。
  (二)利用开放题训练进行合作学习。开放题除了形式、内容开放外,还包括过程开放、答题方法多样化与结果开放、答案的不唯一性与知识点开放。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开放题的训练能够为学生充分想象和创造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合作常常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发现不同结果,正是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学生在相互合作中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如:先补条件再解答、先提问题再解答等就是属于这类练习,可以根据不同的变化情况,确定不同的解答方法,得到不同结果。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中能够很快学会交流、学会接受、学会创造。
  (三)利用意见冲突进行合作学习。认知冲突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时侯会出现一定的意见分歧。此时的合作会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学生自觉地针对问题要害进行质疑,反驳不同的意见,在思维不断碰撞过程中实现解题策略的统一。
  
  五、利用多媒体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时,运用多媒体,以故事《曹冲称象》导入新课,直观形象地看到曹冲把大象的质量转化成一块块石头的质量,进而认识到“替换”的策略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可见,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更多地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他们多说、多想、多做,充分表现自己,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柴艳丽.如何让“数学生活化”[J].考试周刊,2008:20.
  [2]王田莲.创设生活情境的几点思考[J].湖南教育,2008.6.
  [3]严建.生活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生活教育,200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