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改中的“自我”说主体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德义

  摘 要: 在近几年的教学课程改革中,文章作者认识到教学改革对一个语文教师非常重要,并总结了三点课堂教学体会:努力营造宽松氛围,构建生命之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知道语文学习与做人的关系。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主体教学
  
  有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多年来却被人们讨论不休,那就是学生是学习主体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位语文老师。体现在教改中:一是究竟怎样才算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具体怎么操作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起个性化的教学观?二是如何使周围的环境有利于实现主体性教学,打通学生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三是怎样处理教师在主体性教学中的角色位置,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主体教学中,如何树立起个性化的教育观?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我曾经因为启而不发的满堂,或“满堂灌”而面对数次尴尬局面。在教改中我不断地思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演员”为“导演”,变“牵引”为“引导”,变被动为主动。我在思考中反复钻研教材,提问环环紧扣,讲解头头是道,理解能力和讲解能力自我感觉良好。可是学生的能力是强化了还是弱化了,我的教学是发展教师还是发展学生?我联想到父母的过于勤劳和强干对孩子可能有相反的两种影响的问题,提出教学的目标必须是使学生有所发展,教学的方法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课堂教学的成败要看学生的表现如何。教学还是要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把书中的乐趣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机会还给学生。要改变师生关系,创造条件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想方设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求知、求真、求美、求能。教师从神圣的权威席上走出来,深入到学生之中,如在初二语文教学中我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做单元学习“议案”,开展班级审议活动,举办单元知识问答讲座,指导学生设计单元检测,写单元学习心得。站到学生中去问,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限制太死;可以参与讨论但不要彻底否定学生。在课改中,探索主体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一、努力营造宽松氛围,构建生命课堂
  宽松的氛围是学生乐学的条件。语文课堂的形式多样,如学生在回答思考问题时可站可坐,也可以走下自己的座位,总之不局限于任何组织教学的形式。如在《纸船》一诗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用“ 美,美在。”的句式说明文章主旨。有个学生说:“作者的手美,美在能叠出灵巧的纸船。”按照要求应从诗的“意象”“物象”去说,对这个学生的说法,我没有去否定,而是用宽容的心态、激赏的眼光去鼓励他。我的激励是“课堂之第一”、“课堂之最”(即第一个提出问题者)、“最成功的思考者”、“课堂形象最佳者”等,去赞赏每一位学生。
  生命课堂需要最佳的生长点,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也是师生对话的胶着点。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教学中,我在导入时说了这样几句话:“同学们虽然没有苏轼当官和贬官的经历。但同学们一定有受委屈,忧郁伤感,失落的时候,对这些你可以把它记下来,这就是你的日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苏轼是怎样记下表白他的失落和伤感的。请同学们结合历史去探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了这一“生长点”,学生就有读文、探讨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让学生明确问题在学习和创造中的意义,探索发现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摸索提出问题的思路和技巧,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表达艺术,给学生提供舞台,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放手让学生协作和演讲。书,引导学生自己读;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疑难,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决;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学生没有方法就不会提问题,就不会思考解决问题,就没有收获,就会失去兴趣。例如让学生预习课文时明确提出问题的步骤:(一)认真研究课文篇目,将它改造成一个问句,如《一面》这个篇目可以这样来问自己:“谁和谁见了一面?”(二)给“提示”内容添加问号。(三)就课文中的某些段的某一句改造成问句进行问。如在教师《猫》一文中,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改成“自此,为什么我家永不养猫?”这样学生多次反复地体会,在脑中贮存设问相似块,从而为自主质疑打下基础。学生无论预习哪一篇课文都能多问几个“为什么”。创新意识就会慢慢地在心中生根发芽。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自己总结了写作方法:叙文写作并不难,交代要素是关键,叙要展开靠联想,相关相近是桥梁对比类比思潮涌,笔下生风多文章。学生在学习古诗文后同样作了总结:“古文学习并不难,生字词先嚼烂,读读背背找特点。一词多义很普遍,词义随着句子变。做到四读即:熟读断好句,说读明人意,译读比较词意义,读背为你写作做准备。”这种课堂教学形式更有利于师生互动,师生角色互换,从而建立亲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课改,落实学生主体性的教学。
  “坐地日行八万里,转眼对面已成非”。面对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师的角色要求不断有着新的变化。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当停止学习之日,便是教学生命完结之时。
  三、以“歌”激趣,其乐融融
  歌者,歌诀也,“趣”,学生之兴趣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一《论语十则》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孔子这个伟大的教育家的生平,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注释,然后编歌诀帮助学生记住这位名人传: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生鲁地。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他创立。相传弟子三千人,七十二贤通“六艺”。私人讲学开先例,有教无类讲“仁”“礼”。语录共有二十篇,曾参和他的弟子编儒家经典语录体,孔子的言行在里边。
  这一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读《论语十则》的兴趣,并很快就背会了。整个课堂其乐融融。
  种豆校园里,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日落携笔归,质量要告诫,课改很艰难,灾难无所谓,但使愿无违。有人说陶渊明懒惰才会“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我认为陶渊明的“草盛”是因为当时的气候适宜草的生长,又适宜豆的生长。再联系当时封建王朝的腐朽,在这样的气候和地域里“豆苗”怎么能茁壮生长呢?只有彻底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校园“豆苗”才会茁壮成长。学生说我这五同先生是“两鬓苍苍,先发白,手上抹的是红墨水,身上落的是粉笔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常著文章自娱”。这便是教改中的“自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7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