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课改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已然成为历史教学中必须要落到实处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历史教学;课改
   过去几年,我们在课堂上致力于课堂改革,将核心素养从理论层面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将核心素养内化为学生素质,有效解决并落实了历史课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一、史料补充、拓展思维,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老师针对重难点准备材料之外,我们更注重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
   在教学中,我们的切入点是:1.老师在疑难点之处有针对性的补充史料;2.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3.简单、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材料,由学生动手自己搜集。
   我们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课上学习过程中,面对环环相扣的问题时,小组利用准备的历史资料来例证或者解决,期间尽量让更多的学生,特别是中等生、后进生进行本组学习成果展示,使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其他学生观察、静听、互评、辩论、各抒已见,如果有有疑问,其他同学说出错误及理论依据,从而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和结论,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但原则是能够在文本中找到依据,不能主观臆断、天马行空。通过展示,完成对“学的怎么样”的调查。
   学生自主搜集整理材料,拓展了学生历史思维,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二、打破常规、整合教材,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历史时空观念的内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历史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从而更好的理解具体现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历史时空观念,我们对教材进行了有目标的整合。
   在70年代,我国从内到外,社会发生着巨变,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我们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
   活动设计:我国20世纪70年代,无论是国家内部政策还是外交等都有重大、甚至是转折性事件发生,请搜集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按其影响大小,设计一份大事年表。
   给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1.相关事件可在课本中选择,也可以利用网上资源,或者查阅相关资料,能够两者结合最好。作品必须包含对每个事件的简单描述(最少2句话),说明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事件。
   2.只要提前阅读并理解了相关材料,你可以将其复制并粘贴,确保注明材料来源。
   3.展示时可使用视频、PPT、剪报等来尽显创造力。
   上交作业时,学生的作品回馈了我们一个惊喜。
   这样的课程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自主探究等学习能力,而且学生的独立思索、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起来。这样获取的知识,学生自然能深刻理解,对知识的掌握也是最牢固的。一个时间段的整合,也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特定历史环境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整合教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研究性及合作性。使学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三、课上活动,课后实践,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我们致力于让历史课堂成为一个生动而具有生命力的载体。课堂上,学生讲历史故事、辩论赛、新闻报道、历史情境剧模拟等已然成为我们历史课的常态,进行的展示生动而又有张力。辩论赛、评价历史人物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客观的认识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故事、历史情景剧让学生能够设身处于历史环境,能够感同身受。
   课后实践是我们历史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能够让学生把历史跟现实联系在一起,真切体会我国历史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这段历史时,我们就设计了让学生开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社会变化”调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采访身边的人、用镜头寻找等手段,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其中李璇的报告后面的感悟是这么写的:曾经,我觉得爷爷奶奶有钱也不舍得花,是那么小气的一个人, 甚至我都说他们抠搜,而今,我了解了他们的过往,才知道,他们是穷怕了,说起来,我都感到心酸,我该怎么让他们有安全感?
   由此可见,通过我们的积极引导,历史课堂可以延伸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家国情怀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四、注重挖掘教材内涵,渗透唯物史观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教师必须挖掘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行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养成自己的唯物史观。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过积极学习相关的史学理论,通过先周集体备课讨论,取挖掘相关的历史资源,让唯物史观变得更具体,更容易理解。
   譬如,在“青銅器与甲骨文”教学中,我们由“鼎”字入手,去探究人类生产工具的变迁,让学生感受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由鼎字出发,认识文字的构造,明确文字是人类走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等等。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变,我们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日积月累,对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核心素养,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鲁焕.基于初中历史教学需求下的核心素养培养分析[J].新课程(下),2019(02):215.
  [4]平忠颖.新课程背景下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名师在线,2019(06):78-79.
  [5]胡筱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探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02):13-14.
  [6]李国平.核心素养视角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新课程(中),2019(01):182-1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10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