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寓教于乐,个性飞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班利

  摘 要: 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寓教于乐,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意识的进取精神,在数学课堂中得以自主发展,创新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情境 兴趣 思维 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恰当地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数学情境的创设,对我们的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创设“游戏”情境,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在教学“6、5、4、3、2加几”时,我创设了“小兔乖乖”的童话故事情境贯穿整堂课,学生在美妙的童话情境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我还创设了“小兔乖乖跳不跳”的游戏。学生兴趣高涨,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玩得高兴,学得主动。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快乐通道。
  二、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例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比较枯燥的概念课,学生对抽象的东西往往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有趣的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概念的理解、消化有较大帮助。为此,我特意找了一些生活事例:你们用细绳量一量自己的拳头的周长与脚长,就会发现他们的长度之比大约是1比1。你们自己身上还有许多有趣的比:心肺体积的比大约也是1比1;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比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大约是13比1……知道了这些有趣的比,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大用处: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只要发现了坏人的脚印,你就能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如果你想知道自己身上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就可以计算出来。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三、创设“问题”情境,拨动学生思维之弦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教育家无不注重启发性疑问的设计。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并迅速进入角色而积极思考。
  例如:在教学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教学时,我引入了关于金字塔高度计算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计算金字塔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产生了一定的探究欲望。再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获取更多的感知与体验,自主得出答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四、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操作的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直角》一课时,在让学生感知直角都是一样大的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创设了情境:用一张圆形纸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想一想,怎样折?交流后发现用先对折再对折的方法能折出一个直角。我接着鼓励验证:展示学生折出的直角,怎样知道这个角是不是直角?并指导方法,此时我让学生不断旋转自己折出的直角,并用手比画出直角,让学生在脑中留下不同方向直角的形状。在这样的变式操作下,学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仅掌握了量直角的方法,而且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直角。
  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数学思考与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创设数学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8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