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立云

  吕叔湘先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当代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就是阅读。由此可见,阅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而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奠基阶段,如果能让学生爱上阅读,养成阅读习惯,就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小学生天性好动,很少能静下心来读书,而且我校大多数学生家住农村,根本没有良好的家庭读书的氛围,学生课外书的拥有量更是少得可怜。
  2006年秋季开学,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让学生在小学毕业前尽可能地阅读更多的课外书并养成阅读习惯。这个班的学生现在已经是五年级了,从目前的情况看,有70%的学生喜欢读课外书,写作水平也远远超过同年级的其他学生。
  一、师读故事,引领学生走进书的王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以放在任何事情上,阅读也适用。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识字量少,拼音基础也不是很扎实,让他们独立进行课外阅读,难度较大。所以一开始,我以“读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带进书的王国。每个星期,我都安排两节课表演固定节目――老师读故事。这些故事包括经典童话、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百科知识等。为什么是“读故事”而不是“讲故事”?我的用意在于告诉学生,老师的这些故事都是从书上得来的,只有读书才能知道更多的故事。久而久之,学生崇拜的并不是老师,而是那一本本充满智慧和快乐的书籍。
  二、师生共读,提升课外阅读质量
  曾经有一段时间,不少地方推出“亲子共读”的活动,这是创建书香家庭,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好方法。但大多数农村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而且有的从事重体力劳动,晚上或闲暇的时间根本没有精力和孩子在一起读书。于是,我充当了家长的角色。我经常在中午的时候来到班里,拿起学生看的书,和他就书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展开交流,有时还会像个学生一样,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样,学生为了能和老师有共同的话题,总会把书认真地读完。
  三、借书读书,提高阅读速度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说,不是借的书就不能好好地读。的确如此,学生课外书的拥有量是不相等的,少的一两本,多的几十本。而越是条件好的、有钱买课外书的学生,越是不懂得珍惜。有一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父母也比较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只要去省城总会给孩子买课外书。但是我却发现,这个学生把书借给了几个同学,他们都看完了,而他自己却没看。所以,我采用古人的法子――借书读书。一学期下来,最少用自己的一本书和全班同学每人交换一次,并在规定的时间看完归还。这一招还真奏效,别人的书,而且有时间限制,是得抽时间抓紧看。
  四、定期检查,督促学生养成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那反过来就是自然成习惯。要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每天必做的自然而然的事,仅有上述方法是不够的,教师要把阅读纳入正常的教学行为之中。从四年级开始,我就适当减少家庭作业的分量,而适时增加了课外阅读的作业――读书写笔记。要求学生每天读40分钟左右的课外书。(星期天增加为2个小时左右)笔记可以摘抄优美词句,可以评价书中人物,可以写读后感,内容不限,长短不限。我不定期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五、交流展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前面几点做法都是老师在起主导作用,牵制着学生,而要让学生真正从内心喜欢课外阅读并乐于此事,则要从学生的内需出发。小学语文课程每周都有一节阅读课,这节阅读课便是学生的读书交流会。学生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的片段,也可以朗读自己的读后感,还可以互相交流读书笔记,而我则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有时我会联系学生的课堂作文,告诉全班学生:×××的作文用上一些新词很恰当,这都是课外阅读的成果;×××的作文水平提高了,这都是多读书、多积累才会有的……所以每次阅读课都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在分享中感受阅读的魅力。这节阅读课总是孩子们最期待的。
  有这样一句话评价我们的教学:“如果学生离开校园会学习,你的教学就成功了;如果离开老师,学生不会学习,你的教学就是失败的。”所以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其实就是教给学生走出校园以后的学习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