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妙“激趣”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亚纳

  摘要:兴趣激发学生活力,活跃大脑思维,为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激趣”,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精髓,明确教学目的,在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不断探讨与研究,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关键词:情境;陷阱;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2851(2010)06-0052-01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教育活动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教与学最佳结合点。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我国古人强调教之有趣,以趣促学。“激趣”,即激发兴趣。从心理角度,唤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产生求知欲望。“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教训,经受锻炼,才能获得心智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造激趣氛围,引起学生的情趣,触发学生的尝试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再创造,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一、 创设情境激趣
  学生的兴趣具有可激发性的特点,尤其容易受当时情境的激发,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如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激趣情境,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使他们的思维处在最佳活动状态。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师创设游戏情境,先让全班学生做游戏:大家伸出左手,从大姆指起,轮番地数指头计数,数到任意一个数时,只要报出自己数到的数目,老师便能准确无误地猜出你已数到哪一个指头。学生感到无比新奇。接着教师说:“想知道老师的本领吗?这课上完后,大家一定会明白!”接着教学新课。这样全班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 巧设“陷阱”激趣
  小学生思维,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暂时思维定势,将一个假命题巧妙地穿插在连续类比活动中,让学生不知不觉跌入“陷井”,而当学生醒悟时,就要探究“为什么”的兴趣。如:有10米长的绳子,每2米做一条跳绳,要剪几次?生很快10÷2=5(次)。老师笑一笑,摇摇头,此时,几十双眼睛注视着,学生感到意外,不断追问着“为什么?”并下决心“非把它弄清楚不可!”于是兴趣倍增,有的学生在思考着、有的学生动手比划着,都想迅速弄清其中的底细。此外反例也是激趣的一个重要材料。特别是应用题,有的想看似曾相识,往往一字之差而使数量关系面目全非,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反例,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引起兴趣,字斟句酌,反复辨别,努力为解除发生困惑而专心探索,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弄清错在何处,找出正确思路,总结解题经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练习应用中也可以巧设“陷阱”激趣。学生初步理解掌握了新的数学概念后,接着就要通过练习应用,使所学概念具体化,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教师在设计练习作业时,可以适当地穿插若干思考性的题目,有意让学生“误入陷阱”,形成兴趣,从而强化练习内容,扩大教学效果。例如,在初步认识了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接着就在练习作业中安排这样的判断题:“长方体都有四个长、四个宽和四个高”,一般学生易作肯定的判断。当教师作出否定以后,再引导他们结合实物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综合,从而使学生对“有无数个长、宽、高”获得特别深刻的认识。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常常要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归类,形成知识系统。并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升华而激趣,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掌握知识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思维发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 小结质疑激趣
  师在紧扣教材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小结时,可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打破砂锅问到底,对课本上的内容提出各种疑义,以引起学生兴趣,如二年级一位数除法法则中,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学生会提出“每次”什么意思,“中间的余数”与“最后的余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老师要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继续深入探究。使学生产生了深深地疑惑和极大的好奇心,调动了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兴趣激发学生活力,活跃大脑思维,为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激趣”,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精髓,明确教学目的,在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不断探讨与研究,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