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学生使用计算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虽然在学生能否使用计算器的问题上,已经是许多专家争论多年的话题。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也有人持观望的态度,但是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学生从小就不能使用计算器,为日后的运算打基础,更为将来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生 计算器 策略
  
  多次看到学生在自习课上做数学题时使用计算器,开始想,也许是比较大的数的开方,或是求不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函数值,等等,反正是比较难算或数字比较大的复杂题吧,但是时间长了,渐渐地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不少学生在做最简单的个位数的加减乘除,也得依赖计算器,于是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长此下去,不就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低下,抑制了学生智力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缺乏学习上主动用口算和笔算的能力了吗?那以后学生一旦脱离计算器,不就寸步难行了吗?
  口算是数字运算和代数运算的基础,是数学能力培养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多高等数学运算的必要手段,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学生口算、估算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在笔算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一道多位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实质上包含了若干道加减乘除法的口算。口算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及表达能力的提高,没有口算这块奠基石,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也无从谈起;没有口算准却性的保证,提高数学成绩也是无法保证的。所以,在平时练习中,必须要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算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运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要加强运算能力,必须限制学生过分依赖计算器。
  聪明的大脑发明了计算器,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在 “探索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节省了宝贵的运算时间。但计算器的引入犹如一把双刃剑,使用计算器所带来的弊端也暴露在我们面前。学生使用计算器,会使他们对计算器产生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容易养成惰性,会使不少学生忘掉了运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他们一旦尝到了甜头,谁还愿意去为计算动脑筋?谁还为计算写出一大串计算过程?由于长期使用计算器,减少了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对数字的不敏感,如一些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一些特殊的运算组合,如25×4、125×8、……; 以及能敏锐洞悉数与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快速的对一些数进行分解,等等。这些都是反映一个人的数学素养的一个方面,与一个人的口算能力直接相关。如9.8×10.2,由于学生不能看出9.8与10.2之间的关系,所以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简便方法。再如计算8.88×12.5,学生作业中出现如下两种做法:①8.88×12.5=(8+0.8+0.08)×12.5=8×12.5+0.8×12.5+0.08×12.5=111;②8.88×12.5=(1.11×8)×12.5=1.11×(8×12.5)=111。由于学生生活背景的不同,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各不相同,对于这两种方法,我们没必要分出谁对谁错,或是谁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两者思维水平上的差异,对数的认识水平的成熟,后者更高于前者,而这正是由于口算能力的不同而造成的。因为,学生的运算能力,不仅仅是指机械计算能力,还包括了整理、变形等过程方面的内容。而使用计算器,很容易导致过程的缺失,只剩下一个结果。要让学生合理、灵活的掌握简便运算,必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运算定律、性质,就一定要限制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
  我曾经去看望一位朋友,发现朋友家里上四年级的女儿在用计算器做数学题,问她用计算器算题有什么好处,她很自豪地说:做题时间快,不用写计算过程,而且准确率非常高。当我让他背起乘法口诀时,她竟然有多处搞混,比如:8×9与7×8。这足以让我深思:小学正是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的黄金时期,这些孩子们竟用计算器来代替运算,这还怎么能训练自己的运算能力呢?看来,计算器就像数学毒品,不断地在学生身上蔓延着,学生对它的依赖性越强,学生的运算能力就越弱。
  虽然在学生能否使用计算器的问题上,已经是许多专家争论多年的话题。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也有人持观望的态度,但是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学生从小就不能使用计算器,为日后的运算打基础,更为将来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我省招考办明确表示:高考严禁携带计算器进入考场。为了避免学生算题压力大,容量多,可以建议教育部在课程的编排上有所改变,把小学课本里计算量大的计算题删除,换成简便运算或巧算;把初中课本里学习计算机,这一块去掉;把高中课本里无法用笔算的题目,改成估算题,这样学生就没有借口使用计算器,更不会对计算器产生依赖思想。久而久之,学生的运算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4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