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梅香

  素质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应试教育和单纯增强体质为目标的体育教学体系,代之以适应在素质教育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社会意义有一定的认识并具有自觉性时,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体育教学要求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具有感情色彩,既要采用“快乐体育”方法,使学生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又要运用“磨难体育”手段,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提高心理品质。教育学和心理学普遍认为:在体育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用亲切的教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由于目前我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处在14―19岁,生理上发生着急剧变化,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也随之变化,而通过在课堂上教师情感化的教育和教学,他们在体育课中能获得快乐,从而喜欢和乐于学习、练习,使体育兴趣不断得到提高,这样能够促进大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全面提高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获得自尊、自信、自律、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品质。
  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21世纪充满着希望和挑战,是探索、改革、创新的时代,没有创造就无法生存。在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人格,发扬教育民主,向学生学习,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积极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主动转变教育观念,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用素质教育的理念,营造民主气氛,拓宽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做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借助体育人格教育的力量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订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强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予他们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及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工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教学相对枯燥内容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对动作美的体验,能提高学生鉴别美的能力,提高美学修养和对美的认识。美,作为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与精神文明的综合标志,它广泛地寓于德育、智育和体育之中。美与身体的健康密不可分,没有美,健康也会失去光彩。体育运动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独特的美育价值,它可以塑造和展现各种形式的美,如:形体美、姿态美、素质美、动作美、心灵美和行为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进行一般和特殊的美学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对美的需求、美的感情、美的观点、美的欣赏、美的概念,还要向学生灌输心灵美和行为美的思想,培养追求身体美、动作美的愿望,根据美的规律塑造学生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提高学生感受美、鉴定美、塑造美、表现美的能力。教学中,通过改变练习条件、增加练习难度,使学生体验到坚毅美、忍耐美与勇敢美,并在体育活动中得到美感体验,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增强自信心。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一些普及性与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的机会,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社会功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质、高尚情操,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健壮体魄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世纪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