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境教学 真善美的统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情境教学”强调以“思”为核心,使得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语文教师应创设有利的情境,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情境教学多媒体情感境界激发学生的思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0-0072-01
  
  情境即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情境是由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情与境的有机结合,是“情”与“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情境教学’强调以‘思’为核心,在制造的乐趣中协同大脑两半球的作用,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因注重知识、忽视情感而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文教师若能创设有利的情境,就会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快速发展。
  一 课程导入中的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的导入教学犹如一部戏曲的序幕、一本小说的前言,导入的新颖别致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比如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可以先让学生背诵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然后说:“古人的这些诗句都是写春的,但是只写了有限的几种。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内容丰富,作者把整个春天都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想象和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了新的内容。
  二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用“形真”达到“意远”
  学生往往是通过具体形象认识具体事物的。对学生而言,语文课所讲述的道理往往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各种具体的形象,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大量的具体形象中得出理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在学习《背影》时,我们可利用录像让学生欣赏两首歌曲:《懂你》和《父亲》,随着感人的歌声,屏幕上依次出现了在土地上艰苦劳作的父亲们,在家中精心做饭的母亲们,当儿女要出门时的殷殷相送,儿女在外时的切切相思,儿女们即将回来时的倚门相望等画面。然后让学生们思考:这其中蕴含了父母们的什么情感?做儿女的又是否真正懂了?从而让学生深深感受父母们的爱是那样大公无私,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而真切透彻地理解“背影”的含义。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
  首先,教师不能以权威者自居,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及时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把课堂变成启迪思维、闪烁思想火花的王国,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中上好语文课。如在学习《羚羊木雕》时,请同学在“对待羚羊木雕这件事到底该如何处理”的问题上展开讨论。同学们议论纷纷,大多赞成不要把羚羊木雕要回来,因为这样会伤害到双方感情,东西再贵重,也抵不上两个人的友情。有的同学提出要回羚羊木雕,但不是现在,而是过一段时间之后,等好朋友欣赏过了再要回来,既不伤害朋友,又尊重了父母的意见。更有个别同学认为,马上要回来,因为朋友是“仗义”的吗?为了不让“我”挨揍,把羚羊木雕还给“我”是最仗义的做法。也有同学说朋友之间根本不需要送礼物,好朋友就是好朋友,干嘛非要送礼物呢。在这种“群言堂”的气氛中,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梳理和巩固,也做到了知与情的统一。
  其次,理解学生。现在是信息的时代、开放的世界,尽管语文教材在不断修改,但总有滞后于时代的地方。这就要容纳与教材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并和学生平等探讨,和睦相处。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喜欢不喜欢”作为检验自己教学的重要标准。
  四 创设情感境界,激发情感,用情感揭示出语文课蕴含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是客观存在的,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情感的形成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并在情绪反应中感受,通过自觉体验内化的连动过程,它可以激发情感,坚定信念。在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们举《四世同堂》中的一个例子:当时的事情发生在北平,祁瑞宣作为一名教师也要给他的学生上最后一课,因为北平已被日军占领了,要改学日语了。我们满怀悲愤地把描写当时情景的那段文字读出来,当读到平时热爱教学、脚步轻快的祁老师一步一挪地走进教室,我们的眼睛会根本不敢看学生,而学生的眼中也必满是泪水,师生虽然没有一句话的交流,但心中的愤怒跃然纸上。那么,课文中提到的阿尔萨斯受到普鲁士的侵占,法国人民不能再说法语而要改说德文,与当时的北平何其相似!但是,这样的情形不会再在阿尔萨斯出现,更不会再在北京出现。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在知识上了解了《最后一课》的内涵,而且在情感上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并感受到自己的历史责任,认识到要使当今的中国在多极世界中占有一极,就得靠大家团结一致,走改革开放之路。
  五 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了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了问题的情境。一般地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差异越大,问题越难解决。
  相反,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越容易解决。所以一个好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的智慧。在把握好课堂提问“度”的前提下,如果在提问之前用一个有趣的或者学生熟悉的事例做铺垫,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则可收到比单纯的提问更好的效果。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们可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果你当时也站在皇帝举行大典的队伍中,听到了那个小孩的话,而且你也感到皇帝确实没穿衣服,你是勇敢地站出来,告诉皇帝真话,让他结束这荒唐的大典呢?还是保持沉默装糊涂,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呢?通过这种假设,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由“厌学”变为“乐学”。
  总之,情境教学可以完成真善美的统一,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语文教师应该创设有力的情境,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柏勋著.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鱼浦江著.语文教育理论专题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华同旭著.教育创新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陈晓瑞著.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高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3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