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创建高效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卫琴

  语文充满了色彩和美感,承载着诗意和感动,浸染于诗情画意中的语文教学也独具艺术性,许多名师都呈现了美丽的“妆容”:“诗意语文”、“情智语文”、“智慧语文”、“感悟语文”、“儿童语文”……这些无一不体现了走在课改前沿的他们对于理想的追寻。
  新课改中,我也曾一度带着驿动的心“跟风”而行,致力于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然而经过实践反思,我却遗憾地发觉,名师课堂的美丽“妆容”犹如川剧中的变脸艺术,一般教师不能深入其中故不见实效,反而为“妆容”所累导致课堂高耗低效。冷静思考后我顿悟:若把课堂比舞台,浓妆艳抹不相宜,洗尽铅华不著妆,一般真色自生香。如何守住语文的本真,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呢?“潜心会文”是一个常提常新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文本本真,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的“潜心会文”首指对象是教师。教师必须先静心凝神地研读文本,读出文章蕴涵的感情,读出文章精巧的构思,读出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当,读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将文本读准、读精、读透,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教师“潜心会文”需要从三个角度出发。
  1.纯粹把自己当读者
  从欣赏的角度阅读文本,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并倾注情感,深入文本,把握作者的心境,品析词句,悟得神韵,准确把握价值取向。这是正确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的前提。
  2.着重以教者的身份,从教学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用心捕捉文本中的教学落脚点
  语文教学要立足语言,扎实训练,教师务必找到文本中应该落实的知识点,能够进行语文技能的训练点,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同时要注重人文性,发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切入文本中情感的渗透点,在情感内化中启发学生“潜心会文”;此外还应树立大语文观,考虑切合文本的衔接点与延伸点,把语文教学的视野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从教室延伸到自然,从语文书延伸到课外书,在拓展延伸中促进学生“潜心会文”。当然这是针对整个语文课程而言,具体到一篇课文时,不可能面面俱到,40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只有科学地进行选择和取舍,才更有实效,也彰显了教师的个性和智慧。这是深入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的关键。
  3.别忽略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学习文本,预设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儿童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不能把教师的认识强加于学生,而要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从学生角度学习文本,有利于教师制定准确、适宜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切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更有利于教师调控课堂生成。这是有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的保证。
  二、立足课堂本真,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潜心会文”的目的是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学生潜心会文是一个交织着“读与思”的心智历程,即在读中静思,思中静读。这里的“静”应理解为外静而内动,形静而思动,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状态。教师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生本对话,贵在品悟语言
  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这里的“思”就是感悟。古人强调的感悟是学习者自悟的过程,它基于读者的个人经验、个体体验,在读者心中的一个独特的发酵过程。因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要加强生本对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潜心会文”。比如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我在引导学生品读“中午,桌上就摆出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句话时,充分给了他们自主阅读、反复品悟的时间和空间,紧紧抓住文本中“清香”、“醇香”、“浓香”、等关键词语咀嚼品味,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出了槐花之香,品出了香味由淡到浓的变化之美,悟出了课文精炼的表达方法,在感受文字魅力的同时,情感也受到了“香气”熏染,读得入情入境,课堂充溢了浓浓的“语文味”。
  2.合理运用教学手段,重在求真务实
  现实课堂中,非语文现象、非语文因素还是屡屡存在,干扰了深度的语文学习。比如语言训练浅尝辄止,人文性凌驾于工具性之上;文本感悟走马观花,看不到对精彩文字的咀嚼,欣赏不到对优美语段的品读;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声像画面诠释了文本意境,文本成为媒体的附庸;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集体讨论取代独立思考,众说纷纭却无人倾听;拓展过于宽泛,纠缠于文本中的非语文知识,偏离了教学目的……这些现象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涂上了浓重的表演色彩。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此艺术区别于舞台表演艺术。舞台表演追求的是“美”,外在的形式尤为重要,化妆、灯光、音效、高科技等,都是构成“美”所不可缺少的因素。试问川剧变脸的演员若不为表演的需要,不为取悦观众,谁愿意用油彩在脸上浓妆艳抹呢?而课堂教学追求的是“真”,学生身上存在不会、不懂、不理解等瑕疵都是一种“真”,课堂教学不就是看学生解决瑕疵的“真”过程吗?所以教师对于一些“热门”的教学手段一定要慎用,而应求真务实,低耗高效地“用语文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其绞尽脑汁组织名目繁多的活动,费尽心机地展示自己或少数优等生的才艺,还不如利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所表之情、所达之意,启发学生了解作者怎么通过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选用了什么文体、怎样的表达方式,又是如何遣词造句的,指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并迁移运用。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是“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洗尽铅华不著妆,一般真色自生香”。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在追求高效课堂时,如果能坚守语文的本真,倡导常态的语文教学,铭记崔峦先生“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谆谆告诫,就永远不会在新课改中迷失方向。
  
  作者单位:
  江苏海门市六匡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