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的有效历史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昌敬

  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教师、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凸现新课程课念,实现三维目标,广大教学工作者都在不懈地去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历史教学工作者也不例外。
  那么,何为有效教学?教育专家任鹏杰在一次教育培训报告会上所说的:“有效的历史教学,必是能够有效于我们人生的教学,而历史教师们所持的立场,那就是“服务于学生的人生,是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终极性取向,也是历史课程改革必然的终极取向”。也就是说,通过了历史学习,能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历史经验,弘扬民族精神;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等等,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所说的有效的历史教学。按我的理解应当是围绕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以过程与方法为核心,针对不同的知识种类和技能要求,采用不同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通过设定的过程与方法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下面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
  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大家都知道,历史学科介绍的都是过去历史曾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与我们的生活表面上联系不是很紧密。在学生看来是非常抽象,而且需要死记的地方特别多,甚至有学生认为上历史课就是听历史故事,听完就完。因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从而影响学生历史知识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让历史变活起来的话,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想他不仅达到了传道授业的目的,而且能让学生过后记忆犹新,甚至记一辈子的课,我认为这就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这种做法不仅对初中生有用,对高中生也有用。举个最为简单的教学例子:历史必修3‘音乐与美术’中,课标要求要通过作品来感受作者的感情。如果说教师只单纯介绍就很难让学生体会作者这份情感,也就很难理解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产生的必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了贝多芬的一首曲子――《田园交响曲》,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感受作者那份感情――对法国大革命中所宣传的自由、民主等思想的一种向往。
  二、给学生以新鲜感的历史课是有效的课。
  目前我校高中历史现用的教材是国家新课改后的版本,整体上是以模块主题来编写的,与以往的教材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里面的知识却没有太大的变动,但是难度有所加大。这样的话,教师想要做到旧新结合――既不想让学生觉得有吃‘过夜饭’的感觉,又不想让历史学科的门槛过高,让众多学生望‘历史’而却步,也许在备课时要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虑,如何使每一堂课都能以‘新鲜出炉’身姿出现,让学生时常觉得有‘好口味’。这在我的教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案例:历史必修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课,为了做到旧新知识结合,我是这样安排的:把这课的主线索设为‘儒家思想在西汉成为了正统思想’,探究问题就放在“儒家思想在西汉成为了正统思想的原因”上,学生因有了初中的储备,因此他们很容易说出原因所在。但关键所在的一些联系点却难以连上,从而阻碍了他们进一步对新知识的理解,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方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难道就意味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吗?进而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很轻而易举把‘接受’与‘推广措施’联系起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案例:历史必修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这两项运动初中已讲得非常详细,尤其是其背景和过程,再讲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为此我采用“历史关键词”,让学生描述中世纪的欧洲历史,两次运动的背景及过程也就在学生的口述中被学生回忆起来,而我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来思考――两次思想与人文主义有什么联系,高中新起点的要求也就突显出来了。
  三、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真正有效的历史教学,并非只强调学生参与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意识,这与考试成绩的提高并不矛盾。比如,我们让学生参与历史人物的活动,写讲话稿,然后把自己写的稿子同当时的历史人物一一对照,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通过学生的两相对照无意中记住了这一节的内容。这在前面的案例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四、具备正确学习方法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
  探索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要围绕正确的目的进行,离开目的谈方法,那只能是泛泛而谈,更谈不上有效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单纯的课本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浩如烟海的历史是我们的历史课堂不可能全部容纳得下的。为此,历史教育不是单纯的教历史知识,而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授人以渔”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正确的学史方法不会自觉走进学生的心灵,而是要靠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引和导。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能够逐渐自然内化为学生正确的使其终生受益的学史方法,这样的引和导必然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这种方法对于文科班学生的历史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这一点上我是深有体会。但是在本人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发现非常多的高二文科班学生仍旧没有找到这把‘钥匙’,因此,他们虽然对每个历史知识记得很牢,但在运用上却非常的差,从而影响他们成绩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本人不断在引导学生去寻找那把‘钥匙’。比如:历史必修3――‘理性之光’一课中,这场思想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学生很容易找出,它相关的含义课本也有现成的,学生认为只要这样就可以全部掌握这一问题。但是当我一问到:既然是用大脑去思考,那么是谁去思考?思考什么?思考的结果又是什么呢?大部分的学生就哑口无言了。另外,在这一课里还有一个知识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在学生看来只要掌握这些思想家的主张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当问到启蒙思想家在启蒙运动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要么说不出来,要么说得简单,但其中的关键点却没说上来。因此在教学中针对类似情况,我都会做出相应的引导,如层层诱思、设计问题来达到目的,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从以上案例可以很明显看出,学生只是在死板地学习历史,这样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只有他们掌握了“渔”的方法,才能意味着他们拿到了通向历史学科大门的‘钥匙’,才能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历史,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有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作者单位:
  福建永春第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3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