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印全 毕云芬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是个体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本文简单介绍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作用、影响因素,重点阐述了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七种做法。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替代性经验 成败经验 积极归因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来的,这一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且在实践上对于解决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自我效能感及其作用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是个体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自我效能感,个体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否胜任活动进行判断,进而确立行动的目标。正如班杜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那些高自我效能感的人给他们设立要完成的更高的挑战性目标,那些对他们能否再次达到同样的实验努力水平存有疑虑的人,给他们自己设立仅能试图达到先前追求水平的标准,而那些虽然经过努力已取得成功,却判定自己无能力再重复这一成就的人,会降低他们的抱负水平。”
  二、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成败经验
  成功的经验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经验则使人对自己丧失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
  看到与自己水平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他人的劝说
  即个体可以通过他人的教育、建议、劝告、激励等来提高自我效能感。他人的劝说能使自己相信可以做从前不曾做到的事。
  4.情感的唤起
  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感易于被唤起。情感唤起的水平愈高对成就行为的妨害越大。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降低自我效能感。
  三、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行为及成就有重要影响,教师要重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1.增加成功体验
  由于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使学生能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培养积极归因
  归因模式会影响人的自我效能感。如果学生把学习的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有关研究表明,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模式。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运用说服、讨论、示范、强化等措施,使学生通过归因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较高的学业预期与自我效能感。
  3.采用积极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向困难挑战,获得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4.运用榜样示范
  运用榜样示范来鼓励学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常用途径。特别是与水平相似的其他学生的替代性经验尤其具有说服力。教师应适时介绍榜样人物,并对学习者寄予一定期望,帮助他们经常与榜样进行比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5.进行外部强化
  班杜拉指出,在人们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显示了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外部强化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所以,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进行鼓励、奖赏。
  6.鼓励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是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自己达到某个标准的行为过程。当达到自己的标准时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强化的关键是使学生建立合适的标准。标准过高则易遭受失败和挫折,标准过低又不利于激发进一步努力的热情。学生的标准是通过学习内化而来的。在一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进展情况或问题解决的程度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7.教给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传授学习的策略,如确立目标、制定计划、预习新课、做好笔记、及时复习、学会评估等,让学生学会学习。
  总之,自我效能感可以改变人的各种行为,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
  山西运城学院稷山师范分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