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桂兰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再是以往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革新。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习的客体变成学习的主体,自觉的改变其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的宽松程度。课堂教学环境越宽松,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当学生提出出乎意料的想法时,教师应积极评价;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疑问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解释;当学生一时还理不清思路时,教师应耐心地给予点拨;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耐心倾听。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安全、放松、自由和愉快,就敢想、敢问、敢说,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只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思考。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如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质疑,从教学的重难点处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诱发他们的奇思妙想,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三、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传授知识作为目的,把学生获取知识作为终点,在教学中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仍然是机械和被动的,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乐于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及计算方法的思考过程等。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参与中,通过操作和实践,由外部活动逐渐内化,完成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获取过程,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教学“分的认识”,为了让同学们建立分的概念,我设计了以下一些活动:(1)观察钟面上的秒针,感受秒针走一圈的时间,告诉学生秒针走一圈的时间就是1分。(2)通过在1分的时间里数数、击掌、跳绳、写字等活动,初步建立1分的时间概念。(3)通过一系列活动感受2分、3分、4分……等时间的长短。如:3分钟能读多长的课文,4分钟能算多少道口算题,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几分的长短。通过这样一些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主动地构建知识。
  四、拓展生活实践,为学生打造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了“米、分米、厘米”以后,我让学生回家测量一间屋子的长和宽、桌子的长和宽、床的长和宽、书桌的长和宽等,并作好记录。完成这样的练习,同学们要亲自测量,培养了他们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动性。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武隆县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