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们过去的阅读教学,凡与中考有关的内容就大教特教,与考试关系不大的内容就少教甚至置之不理。老师一头扎进应试教育教学的大海,在阅读教材中刻意搜寻“得分点”,阅读教学被肢解得“千疮百孔”。只要让阅读教学成为教师、学生、文本、生活之间的对话过程,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文本的主宰,即能用自己的理解来吃透文本的深刻内蕴,获得审美的感受。在此,笔者仅就师生对话进行论述。
  1.教师的角色定位。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不会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相反,教师往往应该站在“权威”的高度,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是叶圣陶的主张,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改进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和学的和谐发展。例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为了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出当时“我”孤身一人身处险境时的心情,我设计了这么一个活动,就是利用讲台和教室前的这块空地,把讲台斜放在黑板前的台阶上,让一个学生试着站在那个讲台的边缘,去体会那种欲上不能欲下不能的滋味,从而深刻领会“我”在悬崖上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可以体现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
  2.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说出来”的权力,让学生以自己的观点去理解文本资源和客观世界。在讲解课文《山中访友》的第七自然段的时候,有几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夏天下雷阵雨的时候,人怎么可以在老柏树下躲雨呢?难道作者连这一点科学常识都没有吗?问题提出后,马上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让学生开展讨论:①作者真的没有想到雨天不能在大树下躲雨吗?那他为什么要在本段中详细描写自己在老柏树下躲雨时的心境呢?②作者有没有把雷阵雨、老柏树、蚂蚁当成去山中要访的朋友?那应该如何来理解这段文字?经过讨论,学生达成共识:作者是把老柏树当成自己的朋友,是去山中要访的朋友,同时与课文的标题想吻合,与主题相符合。一场争论就这样平息了。
  在民主的同时,教师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要引导和指导,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与教师实现对话的前提是教师想方设法首先与学生实现对话,让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成为一种教育的力量。教师要转变和改进教学方式,以平等、“同理”的心态和“权威”伙伴的角色,“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自主学习,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