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英语是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30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关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重点围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可行性措施,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 综合应用能力
  
  1.目标的制定。2000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首次将听说能力培养放在与读写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采用网络自主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扩招带来的外语师资紧张的压力日益严重。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学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国家教育部2007年6月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各高校纷纷制定改革方案和实施细则,积极落实新大纲的要求。
  2.模式与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2.1 以往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直伴随着责难和批评,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大学英语教学高耗低效、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脱离学生专业实际和生活世界、大学生学了多年大学英语学到的却是“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缺乏实效性、非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主次颠倒、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等。
  大学英语在非英语专业中开设的总学时和总学分,几乎高于所有的专业课程。然而教学效果与之并不成比例。许多高校为提高四、六级过级率,纷纷加大课时量,却少有人研究课时量带来的边际收益(成绩、能力提高等)。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始终没有根本改善。
  2.2 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2.1 更新教学理念。通过研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评估方法,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上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几个方面着手,积极主动地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尝试、探索和创造高效的教学模式。
  2.2.2 分级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自然班为授课单位和单一的第一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的英语水平为授课单位和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的教学,主辅课堂相结合的分级教学模式。
  2.2.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读、写为主要内容,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以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为辅助手段,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的教学。
  3.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
  3.1 明确教学目标责任制。通过组织教师研究和讨论国家教育部2007年6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定教学要求,明确两大目标――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和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的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3.2 抓好一个提高,两个课堂教学的管理,三个课堂教学环节研究,四个坚持。
  3.2.1 抓好一个提高。就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充分发挥90分钟的课堂教学作用,提高教学效率,鼓励教师把新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相结合,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尽力提供教辅课件及优秀教案,为教师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3.2.2 抓好两个课堂教学的管理及实践。实行教学目标责任制,有组织、有计划的定期检查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效果。每学期按课程教学计划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经常听取师生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
  3.2.2.1 第一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堂上所进行的教学,包括听说课和读写课。
  3.2.2.1.1 听说课教学。
  ①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可以分快慢班教学。快班与慢班的听说课的要求不相同。快班要求达到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日常话题与外籍教师进行交谈;能在有所准备后参与一般性话题的讨论和发言,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由于慢班的基础稍差,慢班的听说课强调以听为主,同时也兼顾说。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做到人人开口能说英语。
  ②以听说带动读写,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用交际法进行教学,通过多听、多说,增强学生的语感,获得认知、识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③以听说为核心,使用整体英语教学法。在教学尝试中,单句及情景对话采用抓关键词及重要短语的方法;短文听力使用以英文的篇章结构导入为基础,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零散的单词、语法结构进行组织,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3.2.2.1.2 读写课教学。读写课强调对学生读、写、译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活泼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尝试。
  ①词汇学习。利用电子教案,在讲解词汇用法时导入词汇的文化含义,通过语言教学导入文化教学,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课文理解。引入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及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采用语篇分析法及归纳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③翻译。在传统语法翻译法的基础上,增添语篇分析理解来弥补只把重点放在句子理解上的缺陷,掌握适当的翻译技巧,能借助词典对一般性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流畅,达意、准确。
  ④写作。教师教会学生十到十二句作文法,能就一般性话题、提纲、表格或图表在半小时内写出120个词左右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篇连贯,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
  3.2.2.2 第二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指导和学生自主上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为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完成每周网上4学时的教材同步练习,是对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有益补充,根据学生英语基础和英语水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对第二课堂课程的设置进行探索。
  ①第二课堂通过与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开设综合技能训练课,使考研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英语应用技能得到强化。
  ②每月一次的机考,更加快捷地了解,掌握学生当月的学习情况,并分析研究,及时反馈。
  ③英语演讲比赛的举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
  ④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灵活的时间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
  第二课堂教学不仅弥补课堂学习中听说训练的不足,巩固了主课堂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2.3 抓好三个课堂教学环节的研究。
  ①课堂教学前:研究教材,组织集体备课,选定每单元的重点、难点。
  ②课堂教学中:研究怎样上好一堂课,设计组织好每堂课,有教案、有笔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课堂教学后:研究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巩固学生第一课堂所学的语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动性和学习效果。
  3.2.4 抓好四个坚持。
  ①坚持因材施教,分级教学模式及教考分离的制度。
  ②坚持系主任、顾问听课及课后给予指导的制度。
  ③坚持每届学生入学摸底考试,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有总结、届满总结评比的制度。
  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合理选用教材。第一课堂使用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的优秀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4册、《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1-4册和《新视野大学英语(综合训练)》1-4册,该书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结合)。第二课堂可选用适应国家及地方英语考试需要的一些应试教材。
  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必须是符合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的,同时各高校应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个性发展,具有各高校的专业特色和教学管理模式。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教学和管理模式改革的推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方的积极性,齐抓共管,持之以恒,方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徐桂丽.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的标准》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6):99~100
  2 唐俊红、李颖、陈静.大学英语应用能力施教力度的调查分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8):66~67
  3 游进.论大学公共课英语的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05(06):69~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