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高校层面的高职教育就业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几年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社会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先对来自高校方面对高职学生就业产生影响的分析,然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大学生就业 和谐社会
  
  就业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它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人们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承认的主要途径。如果社会上有大量有劳动能力的人不能就业,不但影响到他们的物质生活和家庭生活,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一些人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是因为就业与人密不可分的特殊性以及与经济生活的高度关联性,使其成为经济学、社会学、政策分析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就业问题也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决策考虑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是高素质的就业群体,他们就业的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跨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处于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和谐。近年来出现的高校学生就业难,尤其是高职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正因为如此,我国近年来出现的高职学生就业难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职学生就业难如不能得到有效缓解,不仅是人力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严重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1 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高校方面原因。
  
  1.1 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调节手段的。然而,近几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高校办学不灵活和市场结合不紧密、对接不好、不能按产业调整方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果是各高校专业设置趋同,导致某些专业学生供大于求,某些专业又供不应求。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大问题。它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理位置、院校差别、企业状况、男女性别等方面。目前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尤其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社会更是重视他们能掌握多少技能,动手操作水平如何。但现在,大多数学校在培养人才和专业设置上还是在闭门造车,依照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人才,甚至也不关心市场需求,不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销对路,人才市场是检验的标准。
  1.2 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薄弱。为了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国家和地方政府从政策上对就业工作进行了宏观指导,但目前仍有一些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不能抓住关键,学生的就业方向需要通过就业指导进行适时的调整。而学校只是一味强调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远没有到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影响高职学生的素质和就业能力。要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和良好的求职技能,了解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搜集相关就业信息,使其在择业活动中能较好地把握自己,推销自己,找到能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职业岗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理念仍停留在程式化上,把就业指导视为高职毕业生谋取职业的指导;在指导方法上偏重于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忽视运用职业测试工具对毕业生个性心理与职业适应性进行测定。
  1.3 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高职高专教育是一个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新的教育类型,从长远看不是一个层次,其教育的特点不在于学术性,而在于应用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岗位从事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社会服务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现在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只是本科院校的“微缩品”。要么是课程上的缩减,要么是要求上的降低,尚未真正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特点,在培养过程中,仍然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过分强调学术教育,而忽视技术教育。由此造成高职毕业生缺乏专业实践操作能力,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一些高职院校要求毕业学生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学生基本技能及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和动手能力的社会化认证,是高职学生应用能力的显著特征。如计算机类专业高职学生如具备初级程序员、网络操作员的证书等,将对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提供必要参考,可以极大的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高校在高职学生就业中的对策。
  
  2.1 加快高校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高校应注意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及时地调整教育发展战略、改革教育思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考察市场需求,高等教育是“围绕职业定向进行的能力本位教育”。《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目前我国“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要“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符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这一指导性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大方向和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应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首先,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调整上,一定要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实行大专业重组,宽口径,多方向。其次,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专业及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等制定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专业课遵循学科体系。强调全面掌握本学科领域知识,同时了解学科前沿成果及新兴边缘学科的最新发展。第三,在课程内容上,应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目前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讲授所占比重大,而培养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小的现象。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尤其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已深人人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日益显现。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方面大批大学毕业生感叹就业艰难、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企业界对难于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抱怨也日渐强烈,分析这种人才培养中供需之间的矛盾,以满足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既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提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产业发展的要求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就是高等教育进行专业建设的依据,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的依据。高等教育定位决定其教学模式要突出技术技能培养,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内容与实际的衔接性,强调岗位针对性,

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2.2 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高等学校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形成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建立一支热爱学生、素质高、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第一、就业指导机构专门化,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第二、服务内容细致化,服务方式注重全程化。对高职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开设不同的就业指导课程,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细致周到。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转变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第三、就业服务信息化、网络化。第四、注重对外宣传交流,与用人实体紧密联系。总之,以我国就业方针和政策为指导,借鉴其它国家解决高职学生就业的成功经验,对高校高职学生用人单位进行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消极影响,着力从制度和政策层面提出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措施,尤其是高校要认真做好教学体制改革。建立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制定就业指导的工作流程、操作规程和工作时间表,并严格执行。按照“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求,根据学生能力与心理发展特点,分阶段安排工作内容,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并强调全体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地参与。要简化环节、提高效率,方便快捷地为毕业生办理各种就业手续,善始善终地做好服务工作。
  2.3 学校要适应新形势,建设学校特色和亮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否具有特色,是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生命力所在,是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高职教育只有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实施“双证书”教育,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办学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才能完成国家举办高职教育的任务。除了深化教学改革,对高职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高职教育如何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构建自己的办学体系,形成办学特色,加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以及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竞争更加激烈,加强学校的品牌建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当今教育发展走向的重要特点是社会化、市场化,这既是办学理念的变革,也是教育实践的重要选择。高职学院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和发展重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开拓教育市场,着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为行业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只有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等方面不断改革,才能适应就业市场,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由此高职院校也就获得了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总之,通过学校的协调发展,能够有效控制毕业生规模的盲目扩张,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知性选择,提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真正缓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4(专著)
  3 [英]利奥纳德・康特,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1
  4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专著)
  5 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论文集)
  6 赵秋丽,山东财政学院“量身定做”促就业,光明日报2006.02
  7 何忠诚等,浅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莱阳农学院学报,2003.02
  8 姚裕群,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07
  9 徐涵,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汇[J]职教论坛,2004.11
  10 杨芳,论学生竞争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