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初步阐释了在新的科技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在不断普及的过程中,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这种影响具体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185-02
  新世纪以来,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上明确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整理教育新阵地”。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
  我国网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其覆盖面已有大幅度的提高。网上信息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从中受益。青年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体,他们在网络中的言论势必影响着其他网民的言论及行为。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就不单单是对学生本身的教育,而且还会涉及其他的网民,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超出了大学生的范围,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使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得以内化而具有持久的影响。
  (二)有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互联网的虚拟性使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可以抱怨、诉苦甚至发泄。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会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种种困惑和挫折,自己没有更多的办法来加以处理,有时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便选择在网上宣泄,以期引起别人的关注。这些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却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内心世界的极好平台,既可以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在网络上进行心理引导,也可以在现实中组织各种活动对学生感到疑惑的现象作深刻的分析,对极个别同学可以进行心理辅导,缓解或排除他们内心的消极情绪。
  (三)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目前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园网,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一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利用互联网的生动性、新颖性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内,而且大都采取灌输式的方法以达到教育效果。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并不能达到效果的最优化。互联网的形式生动、资源丰富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高校可以利用BBS、E―mail,QQ等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工具进行思想教育,使之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影响
  网络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其强大的服务功能,更以其鲜明的意识特性,带来了人类思想意识领域的一场革命。网络具有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以及平等性,虚拟性是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会给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
  网络把世界连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个体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人们只要坐在屏幕前,面对一台与网络“大机器”相连接的“小机器”,活动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容易加剧人们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对于师生关系而言,由于高等学校教育方式正发生某种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对新型学习方式的迷恋和对传统授课方式的反感,将使师生关系日益疏远;对学生之间关系而言,
  由于他们将大量时间用在人机对话上,而疏远了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淡漠。
  (二)容易造成大学生理性缺失、道德失衡
  在网络中每个人的角色只有自己知道,对于一些人物、事件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出评判,即使很荒唐也只是会遭致一些网上的谴责,在现实中却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这种言论自由对有丰富思想又急于表达的大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的非理性认识极大地增强。
  (三)大量的信息污染容易干扰大学生的正常思想
  互联网在我国发展之前,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只是广播、电视、书刊等,我国政府对这些意识形态部门的领导是卓有成效的,大学生接受的教育是积极向上的。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中,由于对互联网的管理滞后,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干扰。网络犯罪手段多样,如非法窃取机密情报、破坏他人数据、散步谣言或恶意诽谤。这类信息在现代化手段的包装下,快速传递给大学生,极容易对他们造成诱惑,从而导致一些犯罪行为。虽然近年来国家已经加大了对网络色情暴力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网络安全和健康已明显改观,但新的网络违法犯罪手段仍层出不穷,信息污染与安全隐患防不胜防。
  三、抢占网络新阵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鉴于网络信息丰富而庞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错综复杂,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发展对策,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和网络道德教育,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环境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网络环境既要宽松自由,又要规范有序,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同时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点,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利用网络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高雅的审美熏陶。网络文化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既有先进思想又有落后思想,既有真善美的东西又有假恶丑的东西,因而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要大力宣传正面典型,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让健康、高雅、向上的文化和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坚决抵制腐朽、消极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引导学生用网络创新创业,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性,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二)建立新型思政队伍,提高教育者信息素养
  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因为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俗话说:打铁先得本身硬。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教育别人,首先要先教育好自己。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着力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
  (三)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信息网络时代,随着网络化程度的普及和提高,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身居斗室,神游世界”的网络生存;较少与社会或他人联系,疏于处理人际关系,容易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与人格畸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开展网上咨询,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避免因网络带来心理和生理问题的影响,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健康成长。网络的交互功能有利于双向沟通,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各方面信息和多种选择方案,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会思考,既强调了德育的自我教育,也突出了引导塑造功能。通过教育者的启发、指导,使大学生自主地选择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信念。
  (四)树立网络道德教育观,加强行为监控和管理
  高校要建立起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定网络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对网上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进行清理。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校园中形成一种健康的网络环境。应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蚀,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育,加强行为监控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地址网络垃圾的侵蚀,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简介:杨帆(1980― ),就读于东北林业大学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现工作于哈尔滨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远,郝文清.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文宏,高维钫.网络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7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