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背景下情境教育理论的实践意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要求,我国新课改的一些思想也是吸收了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发展而来,并且此理论把发扬素质教育作为己任。然而,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历史条件,在理论的实践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与理论的初衷不相符的地方,其实践条件会受限制,为此,有必要对情境教育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实践条件进行研究,然后给出意见和建议,以防止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机械照搬理论的现象。
  关键词:李吉林;情境教育;实践条件;适用范围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1-0004-04
  
  情境教育理论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教育理论,是江苏南通师范特级教师李吉林同志始创于1987年,历经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理论。此理论与新课改的思想相辅相成,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但是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略,只有理论和实践互相补充、互相提高,才有利于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改对情境教育的需求
  
  新课改提出的具体目标是: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 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转向的特点。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等几个方面。目前“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新课程突出思想品德教育;新课程内容回归生活世界;新课程的实践性加强,通过新课程的这些特点可以得出新课程需要情境教育的结论。①
  在理论建构上,情境教育形成了“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四个基本特点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的“五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创造性;以语言训练为手段,加强实践性。情境教育还梳理出了暗示诱导原理、情感驱动原理、角色转移原理、心理场整合原理等四大原理和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情境为目标的“五要义”,即以“美”为境界,以美育人;以“思”为核心,以智育人;以“情”为纽带,以情育人;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环境育人。情境教育还概括了儿童、知识、社会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三个教育课程维度和富有鲜明个性的“五大课程领域”,即学科情境课程;大单元综合课程;野外课程;专项训练课程;过渡课程。②
  在操作体系上,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以“ 美” 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 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教育操作模式。这就要求优化结构、优化途径、优化过程。③通过李吉林的不断探索研究、概括筛选,逐步形成了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立体教育模式。李吉林还归纳了实施情境教育的六条途径,即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现情境。李吉林还提出了以情境为核心的四环节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感知体验――引导理解――深化情感。另外,李吉林在《情境教育的诗篇》中还总结了情境教育实施的四大步骤: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优化情境: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凭借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自然地协调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拓宽情境:在认识周围世界的乐趣中,平衡两个信号系统的发展。④情境课程的具体操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基础区域:学科情境课程。2. 综合区域:大单元情境课程。3. 源泉区域:野外情境课程。⑤
  由此可见,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 跟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儿童的发展规律。李吉林“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新课程有许多思想、精神就是从情境教育中吸纳过来的。⑥
  然而,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和特定使用范围,情境教育理论也不例外。
  
  二、情境教育理论的适用范围及历史条件
  
  情境教育理论是从英语情境教学中得到启发,借用中国古代的“意境说”发展而来。李吉林老师认为,英语是外国的“语文”,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英语情境教学带到语文教学里,于是情境教育的实验就从语文教学开始了。随着情境教学理论向情境教育及情境课程理论的发展,扩展了学科教学的范围,先是从与语文学科最相近的思想品德课开始,后来又扩展到音乐、美术课程,直到扩展到数学课和其他各科课程。在扩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机械扩展的现象,比如,语文是文科性的,较容易符合情境教学“形真”、“情切”、“意远”、“理喻其中”的特点,而数学是理科性质的,除了一些内容可以与生活联系之外,很难把“情”字贯穿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即使在语文学科中,也很难达到“以‘情’为纽带,以情育人”这一要求。同时,在扩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即只看重儿童的情绪状态而忽略了学科教学,或者为了学科教学而硬性把机械的情境加在儿童的身上,造成“儿童中心”和“学科中心”之间的矛盾。所以,在其他科目运用情境教育理论的时候,不能硬搬硬套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的教学实验,而要符合学科特点。即使在语文学科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情绪状态以及物质资源条件等来决定采取何种形式的情境教学。
  情境教育是李吉林老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教育实验,随着理论的发展,把情境教育理论扩展到整个小学教育,而其成形后的教育理论是应用于整个教育范围的,不但包括小学教育,还包括中学教育甚至大学教育。当情境教育向其他年级扩展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开始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实验是否适用于其他年级?是否适用于整个教育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所采取的情境教育形式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简单的把适用于小学阶段的情境教育迁移到中学阶段。小学阶段是感性思维时期,初中阶段是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期,高中阶段基本上是理性思维时期,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运用情境教育理论。另外,也应该考虑学生的个别情况,有些小学高年级学生有可能会出现理性思维,而有些高中低年级学生或许会仍然处于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对于发展程度不一样的学生在情境教育课堂中该如何照顾周全是建设和谐课堂的关键。不同的年级除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一样以外,其教学内容也不同,如何根据不同重点的教学内容编排情境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儿童掌握语言的特点来看,其过程是复杂的,包括要掌握语言、语义、语法等,儿童生活的外部环境包括与周围人的交往以及两岁以后到青春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而情境教育正是根据这两条基本规律,抓紧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注重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源泉中,或经过人为的创设所再现的生活情境中,从感受形象开始,去认识大千世界,去感知教材。⑦由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语言发展状况是迥异的,不同的年级运用情境教育时需要顾虑到学生的语言发展,不能把适用于小学语言阶段的情境硬搬到中学,反之更是行不通。
  正如所论述的那样,情境教育在语文和政史等学科上运用较广,并且是从小学发展而来, 在向其他年级段迁移时很难避免机械式的模仿一样,情境教育亦有其自身的历史条件。该理论主要针对小学无升学考试而言,而对有升学压力的中学是否适用仍然是一个问题。可以说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实行的比较成功,很大的原因是小学没有升学压力,对于国家的相关政策能第一时间实行,小学教师的自由发挥空间也相对较大,教师可以把学生带进校园、社会、自然环境来实现情境课程。而由于中考、高考的存在,中学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应试教育”,学校和社会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够重视,所以学校和教师无法从原有的教育模式改变过来,在课堂中偏重接受式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方式比较节省时间且效果直接。而情境教育比较费时,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准备,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并且在教师准备之后的课堂上,这种情境教育方式也会占用大量时间,这就使得教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我国的教学班学生数量较多,教师的工作量大,教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情境教育的方式精心准备每一节课。
  情境教育的理论要求“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并且形成“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的立体教育模式,也就是说情境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决定教育情境,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教师的情境变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学生机械复制教师的情境的情况,从而妨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所以出现的问题就是:情境教育是否只是教师呈现虚拟情境?客观情境是不是情境教育的一部分?构建情境是否只是教师的事情?学生是不是可以自主的创设情境,而这样的情境是否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可否认,学生自己创设的情境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更能真正的投入,但是这需要以学生有相应的能力为前提。
  
  三、情境教育的实践条件
  
  情境教育理论与新课改相辅相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机械的知识传授、忽略情感因素, 只注重学科知识、忽略道德建设的“没有感情”的教育模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建设自己的教育体系。但是教育实际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一种教育理论不可能囊括教育实际的所有情况,所以在实际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当前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
  1.充足的物质条件和课程资源。
  实施情境教育需要有充足的物质条件,比如教学模具、实验设施、教学媒体等,因为只有在这些物质资源的支持下,情境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情境教育理论开始于江苏省南通师范附属小学,江苏是我国的发达地区,而起源于这样一个发达地区的理论对落后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是否适用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情境教育实验是有其物质条件和课程资源为基础的,尤其重要的是有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的支持,而这种支持不但包括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可见在情境教育理论的起源上既有其物质基础,又有其精神基础。而其他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在运用此理论时,很难在这些条件上得到满足。有些条件落后的学校最基本的上课设施都不完善,而情境课程所需要的模具、录音机、剪贴画、多媒体等更无法提供。同时,由于条件落后的因素,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只有成绩上去了,学生才能摆脱落后的地方,去更好的地方发展,而在“考试”仍然是评价的主要手段的前提下,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模式效果最直接,在小学如此,中学更是如此,所以情境教育很难在这类地方获得市场。
  2.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实施情境教育的六条途径,包括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现情境。这其中的每一途径都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例如,把什么样的生活展示给学生;用哪种类型的实物演示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用怎样的语言描绘情境更吸引学生,并且达到教学效果;而图画再现情境和音乐渲染情境更要求教师不但会画简单的图画,而且对音乐也要有所了解,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图画和音乐;通过表演体现情境要求教师有导演的素质,能够把握意外情境。另外,教师要想在情境教育课堂上游刃有余,必须能深刻地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才能设境、传情,学生才能入境。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道德素质,爱学生,爱教育事业,愿意把自己的学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就像李吉林老师一样,为了带孩子们看日出,她连续好几天早起,从无数个看日出的地方选择最佳地点;为了让孩子感受秋天,她爬遍漫山遍野,寻找最能体现秋天特色的地方,这种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做到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自己的角色是很多教师迷茫的地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学生不能违背教师的意愿,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强调合作、探究学习。由此,教师就由领导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帮助者,情境教育正是和新课改有异曲同工之处,强调学生中心地位,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正确的定位。
  
  四、对实践情境教育理论的意见和建议
  
  情境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古今中外没有一个理论能做到适应实践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而停止对理论的发展,而是要在完善理论的同时,改善外部条件,使理论和实践能互相适应,互相补充。
  首先,在情境教育理论的学科扩展过程中要把符合学科规律放在第一位。由于情境教育理论从语文学科发展而来,所以在向其他学科扩展时很容易出现机械的扩展,这时候需要把握学科规律,不能把文科类课堂机械地迁移到理科类课堂,而要根据学科特点,使其有自己的学科特色。教育工作者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情绪状态等,在情境教学课堂上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只有各种条件互相配合,才能确保课堂的成功。同时,情境教育理论应该打破单纯从语文教学课堂向其他科目扩展的状况,可以把其他科目的情境教学课堂填充进情境教育理论,这样会使情境教育理论更加充实。
  其次,在情境教育理论从小学向高年级扩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及升学压力。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方式,从理论的起源来看,情境教育理论更适应于小学阶段,并且小学没有升学压力,可给教师更大的自由空间。该理论向高年级扩展时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年级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等创设情境,尤其对于有升学压力的年级,要以知识的充分把握为前提,充分调和“学科中心”和“儿童中心”的矛盾。同时,避免教师提供情境,学生机械模仿的状况,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使其主体性地位真正实现。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再次,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使情境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不会因为物质因素而受到阻碍。我国的教育发展程度并不平衡,有些地区物质条件及课程资源优越,能较容易地贯彻国家的相关教育政策和相关教育理论,而有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及偏远山区,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不足,完成最基本的教育任务都很难,而要实践有条件要求的教育理论更存在莫大困难。所以,政府及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这类地区的扶持力度,使得这些孩子能和其他地区的孩子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最后,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教师的素质。情境教育理论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新课改也要求改变教师的角色,所以目前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师范院校从源头上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学校要多组织有实际作用的讲座、培训等,为教师提供发展自己的外部条件,并且要为教师提供宽松的外部条件,让教师感觉到学校的民主。教师素质的提高,最根本的还在于教师有发展自己的意识。教师需要改变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把每一节课都上好的责任心,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做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同时,在实施情境教学时,教师思想上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情境的设计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情境教学中的引导技巧;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开发非智力因素。⑧
  新课改和情境教育的共同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过去忽视学生情感的状况扭转过来,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从而更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趋势。情境教育理论顺应时代发展的呼声,并且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于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克服,力求使情境教育理论发扬光大。
  
  注释:
  ①张淑贤.浅议新课程条件下的情景教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6):154~156.
  ②④彭小明.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述评 [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1~116.
  ③李吉林. “情境教学”的操作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1997,(3):10~15.
  ④⑧李吉林.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知识―社会”的完美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3,(4):38~39.
  ⑥刘立德.中国特色的教育诗篇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李吉林文集》首发式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6,(7):16~20.
  ⑦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0.
  
  参考文献:
  [1]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2005,(1):45~48.
  [2]胡贵勇. “情境教育”理论的操作特点[J].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78~79.
  [3]李兆君.新课程情境教育例谈 [J].宁夏教育,2004,(2):54~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62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