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5~6岁幼儿选择图画书的审美倾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封 蕊

  【摘要】与成人关注图画书对幼儿的认知发展价值和道德教化价值不同,幼儿在选择图画书时更关注其中的审美价值。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式对幼儿选择图画书的审美倾向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幼儿在选择图画书时更看重其趣味性、唯美性、情感性、丰富性,有些图画书之所以不能吸引幼儿是因为它们传达力不强、美感不够或趣味性不足。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早期教育工作者的图画书创作、图画书选择和图画书阅读指导提供借鉴。
  【关键词】5~6岁幼儿;图画书;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6-0044-0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早期阅读越来越受重视,教师和家长逐渐认识到图画书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教师把图画书当作早期阅读的教材,家长把图画书当作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工具。可是当成人将这些“价值不菲”的图画书提供给幼儿阅读后得到的反馈不全是积极的。如,有的家长选择的图画书幼儿并不感兴趣,对于有的教师解读的图画书内容幼儿有不同的理解……对于5~6岁幼儿是否喜欢图画书以及喜欢什么样的图画书,家长和教师各有自己的看法,那么,事实又如何呢?
  研究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已有的关于儿童图画书选择倾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察儿童对于图画书插图的审美偏好。这些研究大多会将图画书的整体效果拆分为几个部分(如色彩、造型等),采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方式来进行实验研究。然而,图画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的文字、画面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以往的研究结果往往不能为家长、教师乃至图画书的创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式,将图画书作为一个整体,对5~6岁幼儿进行访谈,以分析他们在选择图画书方面的审美倾向。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中的强度抽样来选择样本。因为本研究主要通过幼儿的语言来了解他们的审美心理,所以我们选择的大多是“健谈”的幼儿。研究者抽取了南京市某幼儿园两个大班中的32名幼儿(每班16人,男女各半)作为访谈对象。
  (二)收集资料
  研究者在幼儿园安静的会议室里对32名幼儿分别进行单独访谈。由于在访谈前研究者已通过多次接触消除了与幼儿之间的陌生感,在访谈时,幼儿基本上都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研究者采用录音的方式记录访谈过程,并及时转录、整理,然后对记录进行编码分析。〔1〕
  (三)研究工具――图画书
  在访谈前,研究者先提供给幼儿《好饿好饿的毛毛虫》《大卫,不可以》《我爸爸》《古利和古拉》《小房子》《阿罗的童话王国》6本图画书,让幼儿自由阅读,在此基础上对幼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选择这6本图画书的依据是:第一,都是经典图画书(曾获过国际大奖);第二,幼儿以前没有阅读过;第三,内容简单、适合该年龄段幼儿阅读(同带班教师多次商讨后确定)。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对于图画书的接受态度
  研究者观察发现,大多数幼儿都会满怀欣喜地去翻阅图画书。很多幼儿看到自己觉得有趣的内容时还会咯咯大笑、手舞足蹈,甚至会主动与研究者进行交流。在访谈中,对于“你是否喜欢图画书”这个问题,32名幼儿全部作了肯定回答。由此可见,幼儿对于图画书这种画面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是十分喜欢的。
  对于“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图画书”这个问题,不同幼儿表现出了不同的审美偏好。
  朵朵①:“我喜欢漫画类的图画书,《父与子》就是一本漫画书。”――对风格的偏好。
  浩浩:“我喜欢有动物的图画书,我看过老虎的书。”――对角色的偏好。
  静怡:“我最喜欢的是《猫太噼里噗鲁在海里》,因为它很好玩。”――对情节的偏好。
  轩轩:“我最喜欢颜色漂亮的书。”――对色彩的偏好。
  从幼儿的回答中可见,不同幼儿对于图画书的选择标准是不一样的,他们喜欢一本图画书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色彩,有的是因为风格,有的是因为情节,有的是因为角色造型。研究者认为,与成人以“功利性”标准来选择图画书不同,幼儿多倾向于依据审美标准选择图画书。那么,幼儿是否有一些具有共性的审美标准呢?
  (二)幼儿选择图画书的审美标准分析
  研究者将6本图画书提供给幼儿自由阅读后让他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和最不喜欢的一本,并说出原因。结果发现,对于“最喜欢的一本图画书”,选择《好饿好饿的毛毛虫》的有11人(34%),选择《大卫,不可以》的有9人(28%),选择《古利和古拉》的有3人(9%),选择《小房子》的有5人(16%),选择《我爸爸》和《阿罗的童话王国》的均为2人(6%)。幼儿选择他所喜欢的图画书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趣味性
  在32名幼儿中有20名幼儿提到了诸如“好玩”“有趣”“搞笑”等字眼。可见“趣味性”是幼儿选择图画书的首要标准。
  同同:“毛毛虫咬了一个小洞一个小洞,很有意思。”轩轩:“我喜欢这些小洞洞,真好玩。”(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摸着书页上的小洞。)――喜欢《好饿好饿的毛毛虫》的特殊版式设计。
  周周:“我最喜欢大卫,因为他光着屁股就跑出去了,很搞笑。”――喜欢《大卫,不可以》中幽默的情节。
  幼儿所指的“趣味性”其实包含不同的内容,如同同与轩轩指的是“版式新颖”(《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书页上的“洞洞”);周周指的是“故事内容有趣”(《大卫,不可以》)。研究者观察发现,在阅读图画书时幼儿或模仿,或开心大笑,表现出一种深入其境的“游戏状态”。这种阅读是游戏精神支持下的阅读,而这种游戏精神恰恰是由图画书的“趣味性”所引发的。儿童文学家斑马说:“游戏精神是玩的儿童精神,也是儿童美学的深层基础,它暂时丢弃了思辨,丢弃了法则,升起了本体中狂野的想象、玩闹的情绪,实际上深藏着儿童美学的规律。”〔2〕日本著名图画书研究者松居直也说:“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3〕可见,“感受快乐”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读书的最大动力。
  2.唯美性
  “好看”“漂亮”也是幼儿选择图画书的一个重要标准。
  朵朵:“我喜欢它里面画的,特别是那个桃园,特别美,而且每个风景都特别美,画的每一页的风景都特别美。”――喜欢《小房子》的构图、色彩。
  正正:“这里面特别好看。”(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沿着书页上螺旋状的线条划过。)――喜欢《小房子》的画面线条。
  子寅:“书里面那个绿色的毛毛虫很好玩。(翻到某一页,指着蛋糕)上面的花纹很好看。(继续翻页,指着叶子)这也很漂亮。(翻到最后一页)蝴蝶也很漂亮。”――喜欢《好饿好饿的毛毛虫》的画面色彩和花纹。
  朵朵很显然是被《小房子》中唯美的构图迷住了,一连用了三个“特别美”来形容。正正则是对其中螺旋式的线条风格有着特别的喜爱。子寅对画面中的色彩、花纹都作了评价,认为“很漂亮”。可见,美也是幼儿选择图画书的一个标准。幼儿认识事物的方式主要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几种手段,其中视觉是儿童感知事物的最直接的方式。画面的色彩、线条、构图等直接影响幼儿的审美判断,因此形式唯美的图画书自然也容易受到幼儿的垂青。
  3.情感性
  主题鲜明、富有情感表现力的图画书往往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容易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他们的喜爱。因此,情感性也成了幼儿选择图画书的一个标准。
  小蕊(喜欢《古利和古拉》):“因为他们很辛苦,我觉得很感动,他们把一个鸡蛋炒了炒,分给其它动物吃。”――故事情节引起情感共鸣。

  天阳(喜欢《我爸爸》):“因为里面的爸爸很能干,可以同大力士摔跤。”――对主要角色的情感认同。
  安琪(喜欢《阿罗的童话王国》):“因为他有支神奇的笔,画什么有什么。”(流露出羡慕的表情。)――对主要角色产生羡慕的情感。
  “儿童在审美活动中不自觉地把自身的情感状态灌注到审美对象上,把自身无意识的心理内容转移到对象之中,通过审美感知与想象,有意无意地驱使客体形象的形、神朝着特定的方向与情景变化……儿童欣赏着被灌注了自己的情感或生命后的对象,体验着欣赏所带来的愉悦感。”〔4〕小蕊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图画书的角色中,从而产生“同情”“感动”的情感体验;天阳流露出对图画书中“聪明”“能干”的爸爸形象的尊敬、向往之情;安琪则十分羡慕图画书中的阿罗“有一支神奇的笔”。由于5~6岁幼儿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审美过程中,他们比成人更容易受到情感的影响而发生审美移情。
  4.丰富性
  除了上面的几个标准,研究者还发现,有些幼儿喜欢那些画面内容丰富、注重细节描绘的图画书。
  昊昊(喜欢《阿罗的童话王国》):“因为它有图片,像电视上的一些东西,很搞笑。”
  露露(喜欢《古利和古拉》):“因为它里面有很多很多动物,我喜欢这个大象,还有天鹅、老鼠、螃蟹,还有这个小乌龟。”
  畅畅(喜欢《小房子》):“因为里面有小房子,还有火车,还有人、汽车、地铁,还要搬家……”
  昊昊选择《阿罗的童话王国》是因为书里丰富的图片激发了他的联想;露露选择《古利和古拉》是因为她喜欢小动物,而书里出现的那么多的小动物让她感到快乐;畅畅选择《小房子》是因为书里丰富的内容让他印象深刻。丰富的画面内容只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近,就极易引发他们的联想。可见,这也是幼儿选择图画书的一个标准。
  (三)幼儿不喜欢某一本图画书的原因
  1.传达力不强
  一本好的图画书,应该让幼儿仅仅依靠图画就可以“读懂”故事的基本内容。如果幼儿看不懂,那他们就不会喜欢这本图画书。
  雨晨:最不喜欢《小房子》,因为图画一点也看不懂。
  振东:《阿罗的童话王国》不好玩,因为我看不懂。
  欣欣:除了《大卫,不可以》和《我爸爸》,其他的我都看不懂,所以也不喜欢。
  “儿童的艺术审美活动就是儿童与艺术文本间相互的能动交往过程。就审美活动而言,儿童的主体性表现在他们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审美对象,即儿童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等主动地把某一客体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5〕在图画书的选择中,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审美倾向和审美能力来进行初步选择。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有些传达力不强的画面,他们就无法看懂。“看不懂”的图画书,自然无法引发幼儿的审美体验,也无法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美感不够
  由于“唯美性”的标准对于幼儿选择图画书的影响,有的幼儿就不喜欢那些他认为“画得不好”“不漂亮”的图画书。
  畅畅:“我不喜欢《我爸爸》,因为他画得有点像有点不像。”――对角色造型的不认同。
  阳阳:“我不喜欢《小房子》,因为它里面全是错别字样子的图,不好看。”――对画面风格的不认同。
  小薇:“我不喜欢《阿罗的童话王国》,因为它一点颜色都没有。”――对色彩有所偏爱。
  这三名幼儿分别从角色造型、画面风格、色彩的角度说出了不喜欢这些图画书的原因。这一阶段幼儿的形象思维决定了他们往往只能凭借视觉引起的知觉反应来判定自己的审美喜好。因此,一些“美感不足”的图画书自然被他们排除在外。
  3.趣味性不足
  既然“趣味性”是幼儿选择图画书的一个首要标准,那么“趣味性不足”的图画书幼儿自然不会喜欢。
  同同:“我不喜欢《阿罗的童话王国》,因为他总是在画画,没有一个不是画画的。”――对单一的情节提出批评。
  轩轩:“我不喜欢《小房子》,因为它太长,而且没什么好玩的。”――对故事情节兴趣不浓。
  同同觉得一直在画画的阿罗的故事情节很单调,而轩轩则认为《小房子》太长了,更为重要的是里面没有吸引他的地方。他们都是从“趣味性”的角度将这两本书排除了。
  综上所述,与成人重视图画书的教育价值不同,幼儿注重的是图画书的审美价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了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美学家桑塔耶纳曾提到:“事物之所以感人,那是因为它们能够触及观察者的敏感感受力,并继续与他的大脑和心灵相沟通”〔6〕。有些图画书之所以能让幼儿喜欢,是因为它们符合幼儿的审美标准,满足了幼儿的审美期待。而有些图画书之所以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因为它们或传达力不强,或美感不够,或趣味性不足。对于这类“不讨好”的图画书,幼儿会很快转移自己的审美注意去专注于其他事物。他们把阅读当作一个“游戏”的过程,享受“阅读”的快乐。
  四、讨论与建议
  (一)图画书的创作应能满足儿童的审美期待
  本研究选择的图画书都是来自国外的经典作品。这主要是因为国内一些图画书确实存在选题雷同、形式单一、教化严重、缺乏童趣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儿童的审美倾向缺乏良好的把握。本研究从儿童审美心理的角度探讨了幼儿选择图画书的审美倾向,如传达力、趣味性、唯美性、丰富性、情感性等。简单地说,幼儿喜欢的就是单单看画面就能明白故事梗概的、好玩有趣的、能让他享受到快乐的图画书。以往有研究者认为,是图画书的“造型可爱”和“色彩鲜艳”吸引了幼儿的眼球,但是本研究发现,这两个因素只在阅读初期有点影响,随着阅读的深入,故事内容的趣味性和画面的传达力是影响幼儿快乐阅读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图画书创作者可以通过新奇的版面设计、夸张的造型、鲜艳的色彩、丰富的细节描绘、感人的情节等多种审美元素增加图画书的可读性,满足幼儿的审美期待。
  (二)成人在为孩子选择图画书时应重视“趣味性”
  在早期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成人考虑的往往是图画书对幼儿的认知发展价值和道德教化价值。因此他们常常会倾向于选择字多一点的、讲了一个什么道理的图画书,却往往忽视了这本书是否能给孩子带来愉悦的体验。其实,一些经典图画书之所以让孩子爱不释手并不是因为它的教育功能,而是因为它充满情感、富含童趣、幽默搞笑的画面内容。比如,《逃家小兔》中不仅有爱的表达,还有“藏在花朵里的小兔子”;《我爸爸》中不仅有对爸爸的夸赞,还有“头发造型像扫帚的爸爸”;《古利和古拉》中不仅有“分享”的内涵,还有“有趣的鸡蛋车”……在学前阶段,我们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包括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如想象力、观察力的培养)等,重视幼儿在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因此,成人在选择图画书时不能本末倒置,忽视文本的审美价值和幼儿的审美体验,只注重图画书的功利性价值,而将富含“快乐因子”的精华抛弃。
  (三)成人在指导阅读时应尊重幼儿的创造性阅读
  儿童文学研究者认为,在开展阅读教学或欣赏时,应避免以作者或作品的权威作为意义的唯一依据,而要以儿童为本位,尊重儿童的阅读反应,充分给他们解读的自由,以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文学世界的兴趣。有的教师为了挖掘某本图画书的教育价值而牺牲了幼儿的审美想象和审美体验;有的家长过分关注阅读图画书可以让幼儿认识多少汉字,却忽略了幼儿的情感需求。这都是不可取的。成人应该使幼儿成为阅读的主体,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以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教师也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来支持幼儿的创造性阅读。如,可以先让幼儿观察画面,猜测故事内容,然后再讲给幼儿听。对于幼儿“不合逻辑”的推理或判断,也毋须立即否决,可以通过讨论来进行想象性创编,也许一个绝妙的童话就由此产生。也可以在阅读后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在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创作的空间。

  以快乐为原则、以游戏为生活,这是儿童心性中最本质的一面。“游戏”也成了他们最基本的审美方式。图画书带给儿童的是审美的熏陶、精神的愉悦。作为早期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了解儿童的审美倾向,尊重儿童的兴趣,注重儿童在阅读中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5-178.
  〔2〕斑马.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62-67.
  〔3〕松居直.幸福的种子〔M〕.刘涤昭,译.济南:明天出版社,2007:8.
  〔4〕〔5〕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1-52.
  〔6〕乔治・桑塔耶纳.美感〔M〕.缪灵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69.
  
  On Aesthetic Tendency of 5-6-year Children in Choice
  of Picture Books
  Feng Rui
  (Colleg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handong Yingcai College, Jinan, 250100)
  【Abstract】Different from adult’s concern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moral value in the choice of picture books for their children, childre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esthetic value. This study adopts qualitative method to explore children’s aesthetic tendency in choosing picture books. And it reveals that children value interesting, aesthetic, emotional, and rich features of picture books. Some books fail to attract children for lack of inadequacy in expressiveness, aesthetics and interestingness. These discoveries offer references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in creation, choice and reading instruction of picture books.
  【Keywords】5-6-year children; picture books; aesthetic value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6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