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3~6岁幼儿自由律动的特点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莹莹

  [摘要]本研究对90名3~6岁幼儿自由律动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幼儿手部动作出现频率最高,运动路线以直线、曲线为主,中层次空间的动作出现频率最高,移位式动作极少出现,多数幼儿在自由律动中会出现两种及两种以上动作。(2)多数幼儿具有前奏感、节奏感,而幼儿乐段感与乐句感的发展相对滞后。(3)幼儿很少出现与同伴合作做动作的行为。(4)小班幼儿与中班幼儿的自由律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中班幼儿与大班幼儿的自由律动水平无显著差异,女孩的自由律动水平显著高于男孩。针对幼儿自由律动的特点,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3―6岁幼儿;自由律动;动作;随乐性;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6-0044-05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自由律动是指幼儿在没有成人指导与帮助的情况下自由地用身体动作表达音乐的过程。幼儿自由律动是幼儿身体运动能力、动作技能及对音乐的感知、理解能力的综合表现,是教师开展幼儿园韵律教学活动的基础。
  研究者在观摩幼儿园韵律教学活动时发现,对幼儿律动特点认识的欠缺导致大量教师在设置韵律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时,远离幼儿律动的“最近发展区”。因此,了解幼儿自由律动的基本特点是开展韵律教学活动的实践需要,也是研究幼儿音乐、动作发展的必经之路。
  国内外有关3~6岁幼儿韵律教学活动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于幼儿自由律动特点的研究相对较少。许卓娅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一书中提到:3~4岁幼儿能够用手、手臂、躯干做出单纯的动作,下肢也会出现单纯的非连续移动动作,4~6岁幼儿上肢动作更为精细、复杂、多样,下肢会出现连续移动动作;3~4岁幼儿在律动中能够对音乐的节奏作出反应,有的还能够对音乐的前奏、乐句、乐段作出反应;4-6岁幼儿在能够敏锐地用动作反映音乐速度和力度的变化的同时,也能够对音乐的结构作出较为细致的反应。该研究结论对本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与参考价值。
  本研究尝试通过测验考察幼儿的自由律动,并从动作、随乐性、合作动作三个方面分析幼儿自由律动的整体特点。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从南京市5所幼儿园(包括音乐特色园和非音乐特色园)中抽取90名幼儿,性别及年龄分布见表1。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为幼儿的自由律动提供了专门的音乐素材,该音乐素材节选自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瑶族舞曲》。整段音乐由前奏、A段、B段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前奏有两个八拍,A乐段较为舒缓,B乐段较为欢快,A、B两个乐段在节拍、速度、风格上有明显的变化。整段音乐时长2分钟。
  (三)研究程序
  1 请幼儿倾听音乐,熟悉音乐的旋律与结构。教师请幼儿坐在椅子上完整地倾听音乐,并告诉幼儿这段音乐讲述的是“小雨和花”的故事,请幼儿想象小雨和花在听到音乐时会做一些什么样的动作。
  2 个别动作展示。教师邀请个别幼儿上前展示自己的动作(不跟随音乐),在幼儿展示后教师不作反馈与评价。
  3 教师请幼儿自愿结伴,两人一组到台上来跟随音乐做律动。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作提示。
  研究者全程拍摄活动过程,并着重对第三个环节中幼儿的自由律动进行分析。
  (四)数据整理与分析
  基于国内外有关舞蹈以及幼儿律动研究的已有成果,本研究确立了分析幼儿自由律动特点的三个方面:幼儿的动作特点、动作的随乐性、合作动作。其中动作特点又分为身体运动部位、运动路线、运动空间、动作种类四个方面;动作的随乐性包括前奏意识、节奏感、乐句感、乐段感四个方面。在描述了幼儿的韵律动作并对此进行初级编码之后,研究者提取出能够反映幼儿自由律动特点的19个变量,即头部动作、手部动作、手臂动作、躯干动作、腿部动作、脚部动作、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高层次空间、中层次空间、低层次空间、移位动作、前奏感、节奏感、乐句感、乐段感、合作动作和动作种类,并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幼儿的动作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前18个变量的值为0(未表现出该动作或特点)或1(表现出了该动作或特点),“动作种类”变量的值为幼儿实际出现的动作种类数量。最后研究者统计这19个变量之和,以体现幼儿的综合律动水平。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自由律动的总体特点
  1 幼儿自由律动的动作特点
  (1)身体运动部位
  在自由律动中,幼儿身体运动的部位主要包括上身与下身两个方面,其中上身又包括头部、手部、手臂和躯干,下身包括腿部和脚部。幼儿韵律活动中头部动作主要包括点头和摇头两种:手部动作包括用手摆出一个造型,抖动手指,翻转手腕,拍手等动作;手臂动作主要包括上下前后摆动、挥动大臂或小臂,柔臂,或用手臂摆出某种造型;躯干动作主要指肩膀、腰、胯等部位的动作,包括晃动身体、抖动身体、抖肩等动作;腿部动作主要包括屈膝、下蹲、抖动腿部等动作;脚部动作包括各种步伐,如小跑步、小碎步、走步、后踢步等。自由律动中幼儿身体各部位运动频率统计结果见图1。
  
  由上图可知,幼儿在自由律动中手部与手臂动作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腿部动作,躯干动作和脚部动作出现较少。
  (2)运动路线
  运动路线是指幼儿动作的走向和趋势,是幼儿整个身体或身体的某个部位由一个点到达另一个点的途径与路线。通过对自由律动中幼儿动作的分析,研究者认为幼儿在韵律活动中主要存在三种运动路线: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旋转运动。其中直线运动包括纵向直线和横向直线两种,曲线运动包括竖立的弧形和水平的弧形等路线。自由律动中幼儿各种运动路线出现频率统计结果见图2。
  由上图可知,幼儿在自由律动中曲线运动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出现频率相当低。
  (3)运动空间
  运动空间主要包括运动的垂直空间与水平空间。其中,动作的垂直空间主要包括高、中、低三种层次。高层次空间动作是指在头部上方的空间内出现的动作,如双手在头顶上方作出一朵花的造型:中层次空间动作是指在胯部以上、头部以下的空间内出现的动作,如在胸前拍手;低层次空间动作是指在胯部下方的空间内出现的动作,如趴在地上匍匐前行。运动的水平空间主要依靠幼儿的移位式动作而形成。自由律动中幼儿的动作在各运动空间中出现频率的统计结果见图3。
  
  由上图可知,幼儿在自由律动中中层次空间动作占绝大多数,而高层次空间动作与低层次空间动作出现的频率很低。幼儿水平空间的动作也比较少,绝大多数幼儿仅停留在原地做动作,并没有出现移位式动作。
  (4)动作的种类
  不同的运动部位、运动路线和运动空间等因素共同促成了幼儿不同种类的动作,如上下挥动手臂的动作,大幅度晃动身体的动作等。对幼儿

自由律动动作种类的统计结果见图4。
  由上图可知,在自由律动中出现两种动作的幼儿最多,其次是一种动作。出现三种以上动作的幼儿,以能做出4~5种动作的为多,只有极个别幼儿会做出10种以上的动作。可见,尽管绝大多数幼儿在自由律动中可以做出一定的动作,但是动作种类不太丰富。
  
  2 幼儿动作的随乐性
  随乐性是指在进行韵律活动的过程中动作与音乐的协调和一致性。幼儿动作的随乐性包括两个方面,即幼儿跟随音乐的情绪风格做动作与幼儿根据音乐的形式要素做动作。本研究主要关注后者,即幼儿根据音乐的形式要素做韵律动作的特点,主要包括幼儿的前奏感、节奏感、乐句感和乐段感。前奏感指幼儿能感知并区分一段音乐的前奏部分;节奏感指幼儿能跟随音乐的节奏做动作;乐句感指幼儿能在一个乐句开始的时候开始做一个动作,在这个乐句结束的时候结束这个动作:乐段感指幼儿能区分不同的乐段,从而做出不同的动作。自由律动中幼儿动作随乐性统计见图5。
  由上图可知,3~6岁幼儿的前奏感发展最好,其次是节奏感、乐段感,乐句感发展最差。
  3 幼儿的合作动作
  幼儿合作动作主要是指幼儿与同伴一起做动作时表现出的特点。通过对幼儿动作的分析,研究者发现,8.8%的幼儿在活动中与同伴有一定的合作行为,而91.2%的幼儿没有合作行为。幼儿的合作行为主要包括向对方微笑、与对方讨论动作、与对方合作完成某一动作等。由此可见,幼儿很少出现与同伴合作做动作的行为,他们在做动作方面的合作能力是非常欠缺的。
  (二)幼儿自由律动水平的年龄和性别特点
  1 幼儿自由律动水平的年龄差异
  本研究中,幼儿自由律动的水平是指幼儿在自由律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水平,包括动作水平、随乐性及合作水平。研究者对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幼儿的自由律动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由上表可知,小班幼儿与中班幼儿、小班幼儿与大班幼儿的自由律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中班幼儿与大班幼儿的自由律动水平无显著差异。研究者由此推断,小班下学期到中班上学期这个年龄段可能是幼儿自由律动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如果教师能够给幼儿较多的刺激和引导,将有助于幼儿自由律动水平的提高。
  2 幼儿自由律动水平的性别差异
  研究者对不同性别幼儿的自由律动水平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3。
  由上表可知,3~6岁幼儿自由律动水平的性别差异显著,其中,女孩的自由律动整体水平明显高于男孩的自由律动整体水平。
  
  四、讨论及教育建议
  
  (一)关注幼儿的下身动作,发展幼儿的动作技能
  在对幼儿身体运动部位的分析中,研究者发现幼儿上身动作出现的频率及动作的种类远远超过下身动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下身动作对幼儿体能及动作技能的要求更高,幼儿更难把握;一是教师的日常教学习惯影响了幼儿下身动作的发展。在日常的韵律活动中,教师常常带领幼儿坐在凳子上拍手、摇头、挥动手臂,而下身的动作却较为少见。因此,教师在日常韵律活动中应该注意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腿、脚来做不同的动作,在丰富幼儿下身动作的同时发展幼儿的动作技能。
  (二)关注幼儿高、低层次空间动作,引导幼儿做移位式动作,丰富幼儿动作的运动路线及动作种类
  空间是舞蹈创编中的一个要素。一部好的舞蹈作品应该兼具垂直空间和水平空间,创造出多种空间造型,形成多层次的舞蹈动作。在幼儿的自由律动中,幼儿的动作以中层次、非移位式动作为多,同时,简单的运动路线限制了幼儿的空间造型。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可借助日常生活中不同高度的形象,引导幼儿表现出高、低层次空间的动作。例如,教师请幼儿摆出树的造型时,可以让幼儿回忆生活中见过的白杨树、柳树及小树苗的形象,从而引导幼儿表现出不同高度的空间。当幼儿在律动中出现不同空间层次的动作或姿态及移位式动作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三)关注幼儿乐段感、乐句感的发展,促进幼儿音乐感知力的发展
  律动是动作与音乐的结合,而动作与音乐结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动作既可以反映音乐的节奏,也可以反映音乐的乐句、乐段、乐章、结构等。对于幼儿乐感的培养,不仅可以在韵律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进行。如,在欣赏《在山魔王的宫殿里》这段音乐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跟随音乐的节拍做动作,还可以引导幼儿在每一乐句结束时摆一个姿势,以此培养幼儿的乐句感。
  (四)关注幼儿合作做动作的能力。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舞蹈从本质上来讲是人类表达自身思想与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在韵律活动中,发展幼儿合作做动作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本研究中,虽然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小雨和花”的故事情节,并希望以此引发幼儿的合作动作,但幼儿的合作行为依然很少见。因此,在日常音乐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可以为幼儿提供合作律动的音乐主题或情节,启发幼儿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要尝试与幼儿一起探讨和归纳合作动作的技能技巧,以此促进幼儿合作动作能力及合作情感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6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