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园教师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曾 彬等

  [摘要]为探讨幼儿园教师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者随机抽取四川省1053名幼儿园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自尊量表和SCL-90量表测量。结果显示,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教师的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各因子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教师在不同自尊水平上,其心理健康各因子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等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应通过不断改善人际关系、正确进行自我归因、正确进行社会比较等途径以提高自身的自尊水平,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自尊水平;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56-04
  
  自尊是自我概念的核心部分,它是人们对自己价值、长处、重要性在自我感觉方面的评价,对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S.Solomon等人提出了自尊恐惧管理理论。他们认为自尊是个体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心理机制,具有缓解和减少由生活中毁灭、破坏、失败、被拒绝、被遗忘等具有“死亡”意义的因素引起的焦虑的功能。许多研究者和临床专家都认为,自尊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主要驱动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很多具体研究也表明,自尊对于青少年和成人心理健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本研究试图了解四川省幼儿园教师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情况,以期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四川省成都、宜宾、内江、南充等地(包括县镇)的幼儿园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共抽取1053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全部为女性,共收回有效问卷1039份。
  
  (二)调查工具及方法
  以征状自评量表geL-90和自尊量表(TheSerf-Esteem Scale)为测查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的工具。
  征状自评量表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个因子。测查采用5点评分制。每一项的自评分值等于或大于3分提示可能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量表的各征状效度系数为0.73-0.93。
  自尊量表最初由Rosenbery编制,后由季益富、于欣翻译并修订为中文版。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采用4点记分制,总分值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间隔1个月重测信度为0.81。
  用这两个量表对同一被试进行集体施测,收回问卷后,由调查人员检查无遗漏者为有效问卷,利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教师自尊与SCL-90各因子均呈显著性负相关(见表1),这与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自尊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教师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越高,其自尊水平越低。
  
  
  (二)不同自尊水平幼儿园教师的SCL-90各因子的方差分析
  自尊是自我认知心理结构的核心,它是通过对自己的学识、地位、能力等自我评价形成的,不同的人对自己有不同的认识、评价,因而形成不同的自尊水平。学术界一般将自尊分为两类:高自尊和低自尊。自我感觉良好被认为是高自尊,反之是低自尊。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高自尊的人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乐群性,他们乐于冒险,常常表现出积极进取的行为。相反,低自尊的人因感到自身价值不高而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证明自己的价值上,往往表现出消极、畏缩、无益于自我发展的行为。本文根据教师自尊得分的平均数把1039名幼儿园教师分成两组,高于或等于自尊水平平均数的为高自尊水平组,低于自尊水平平均数的为低自尊水平组。对不同自尊水平的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高自尊与低自尊的教师在心理健康的总征状指数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具体到各因子上的比较,高自尊与低自尊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五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
  
  本研究与钟杰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他们对自尊在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时发现,自尊对心理征状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作用。高自尊个体通常自我感觉较好,对自己的评价较高,倾向于认为自己有能力、自信,因而能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能够接纳和喜欢自己,能够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而低自尊个体通常对自己持消极否定的态度,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心理,自我评价过低,经常有消极的情感体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害怕与人交往。幼儿园教师在面临困难、挫折与压力时,处理不当就会降低其自尊水平。较低水平的自尊可能会降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低自尊者一旦面临某些挫折,则容易形成并表现出明显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征状,进而影响其自尊水平的提高,形成恶性循环。
  
  三、建议
  
  (一)改善幼儿园教师的人际关系以提高其自尊水平
  幼儿园教师所处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构成了幼儿园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也是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积极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志是平等。有的幼儿园在工作人员的安排方面或在评优晋职方面,出现缺乏客观性、公正性等不平等现象,人为制造出一种紧张的不合理的工作氛围,使有些教师对领导、同事产生不信任感,人际关系较为紧张,严重影响其自尊水平。
  有调查发现,在幼儿园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教师只有16%左右,在园外经常与人交往的教师只有12%左右。加上他们一般都比较强调自我价值,强调自我发展,较为注重面子,因此容易变得患得患失,不能顺畅进行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也受到严重影响。为改善幼儿园教师的人际关系,提高其自尊水平,进而保证其心理健康,幼儿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园内教师互动活动或园与园之间的联谊活动等,这有利于教师扩大交往面,消除交往顾虑。
  魏运华研究发现,人际交往双方互相“温暖与理解”有利于人际关系友好、和谐发展,从而促进自尊的发展。刘春梅也研究发现,同伴接纳有利于双方自尊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园领导、同事、幼儿家长等应该多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多理解、多关心、多接纳他们,从而促进其自尊水平提高。
  
  (二)帮助幼儿园教师正确进行自我归因以提高其自尊水平
  研究表明,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对于成功的结果,归因于“能力”会使人提高自尊水平;对于失败的结果,归因于“不努力”会使人内疚,归因于“能力差”则会增加自卑感,所

以,当结果可能使自尊受到威胁时,个体就可能对不利的结果采取外在归因,或者为了自我提高对有益的结果采取内在归因。谭先明等研究表明,大学生把成功的人际交往较多地倾向于内部(能力、努力)归因,而把失败的人际交往较多地倾向于外部(背景、运气)归因。Sharma v等人对印度女研究生进行了字谜游戏成败的归因纠正训练,结果不仅改变了低自尊者自我责备的倾向,而且改变了游戏连续失败的恶性循环,提高了个体的自尊水平。因此,园长要帮助教师正确归因。教师自己也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正确归因。
  
  (三)幼儿园教师应正确进行社会比较以提高自尊水平
  进行社会比较是认识和评价自我的一种途径,它包括比较自己和他人的个性品质、观点和行为。社会比较是连接重大生活事件和自我知觉转变的一种中介。一般而言,如果个体自我知觉没有能力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实施控制,则会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大量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在生活中必不可少,也不可避免,社会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比较双方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和对未来的期待。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当个体发现自我评价与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就会加强自我评价的信心,从而大大提高安全感;相反,当个体发现自我评价和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差距很大时,就易感受到外在威胁。为了增强安全感,个体在进行社会比较时,要选择比较对象,在对能力的自我评价方面更是如此。为了显示自己能力强大,个体往往喜欢和比自己能力差的人相比(即下行比较),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受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不高的客观影响,幼儿园教师的社会比较方式往往容易与下行比较相反,他们常采用上行比较(即与自己职业大致相同,但收入及社会地位较高的中学教师甚至大学教师相比较)。比较的结果是:认为自己的工作时间比他们长、任务繁杂,除了要完成适当的活动指导任务、照顾幼儿在园的生活起居等,还要担负各种家庭角色应尽的义务,而收入却比他们低,因此极易产生一种不平衡感,从而影响自身的自尊水平。因此,要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自尊水平,必须改变目前存在的不恰当的社会比较现象。
  
  (四)幼儿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应对策略以提高自尊水平
  一般而言,低自尊的幼儿园教师更容易引发焦虑、紧张、失落等心理问题。他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主要采取“情绪应对策略”,更多地表现出担心、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他们的情绪往往受控于环境和他人(“外控型”人),他们在工作中较少体验到成就感,在很多方面显得被动无力;而高自尊的教师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主要采取“问题硬度策略”,他们不会持久沉迷于失败和焦虑之中,而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压力,会时刻提醒自己更理性、更现实地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即使有很多负面情绪仍然能从自己的职业角色、职业形象等方面约束自己,并显得很主动很有信心,这是“内控型”人格特征的典型表现。因此,要提高自尊水平,幼儿园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内控型”人格特征,拥有并能较好地运用良好的“问题硬度策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6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