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题化教学设计例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评析导读】问题来自困惑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对意义构建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在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境中发生。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因此,教学设计者要尽量通过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高级思维技能。
  设计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似懂非懂,从而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开始主动去思考:“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总是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探究学习是基于问题情境下的探索,学习过程是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科学性的问题大多来自教师的精心设计,因此问题的设计是探究式教学设计的核心和重点,它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本案例运用“创设情境,引发探究”,“联系实际,巩固迁移”的教学策略,采用活动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案例呈现】
  
  设计者:俞千里课型:问题化教学
  课时:1课时学科:科学
  教学作为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要求,更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能力、潜能、背景和要求等。全面深入的教学需求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帮助教师正确确定教学目标,以保证教学活动在一个合适的起点上顺利展开;有助于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本案例缺少教学需求分析,笔者通过深入地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特征、学习任务、学习背景等情况,补充了下面的教学需求分析。
  一、教学需求分析
  1 学生在生活中对运动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运动的概念,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运动的概念。在前一节中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各种形式,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再提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判断参照物,学生兴趣往往比较浓厚,但参照物的选择只要让学生有常识性了解即可,不必展开。
  2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有效整合,用大量的音频、视频、图片、动画及文字材料,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3 教学过程要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
  4 机械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种浅近的说法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确定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
  (2)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是强调在构建课堂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设计者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得当,目标也涵盖了“三个维度”,比较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教学策略运用及过程
  
  该教学设计运用了问题化教学设计案例。它的设计理念体现了问题化教学的诸多研究理念和操作方法,其核心是以创设情境为手段,以精心设计的高质量教学问题集为引导来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问题展开学习,通过互相交流和教师点拨形成对问题比较完整的理解,从而发展高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以优秀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因此,教学设计者要尽量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高级思维技能。在本课例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是成功而富有成效的,通过问题l、问题2、问题3一连串的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有效引导学生探究,触发学生深度思考,并与即时学习评价融为一体。
  2 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不过分追求概念、规律表述的准确性及逻辑关系的严密性,如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种浅近的说法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做到深入浅出,不纠缠在概念上。
  3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小结等环节很好地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在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时,要考虑多创设一种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教学情境。“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李政道先生也认为:“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科学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科学问题。遗憾的是,在本案例的教学中,探究的问题是由教师提出,没有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构思问题的机会。事实上,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不但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励起学习动力,而且能养成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培养起科学怀疑和批判的思维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8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