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化学教材中“交流・研讨”栏目的使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交流・研讨”、“观察・思考”、“活动・探究”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而设置的学习活动内容,也是新旧教材最为明显的区别。其共同特点是让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去发现、分析、总结、归纳知识,在共享、协作和交流研讨中愉悦地学习,增长知识和技能并健康地成长。一年来我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对鲁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交流・研讨”栏目进行了探索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化学新课程课堂的“交流・研讨”是有原则和方法可循的。
  
  一、“交流・研讨”遵循的原则
  
  1、“民主和谐”原则。过去的教学课堂,“唯师独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交流研讨”是“互相倾听和充分表达自我”的充满民主的互动行为,教师与学生都是共同活动的参与者,成为问题解决的合作伙伴。教师再也不是一个唯教参之论,唯圣人之道的所谓拿出真理的人,而是帮助发现矛盾的人,善于倾听的人,与人论辩的人:学生不再是一个唯书之言、唯师之说的只会接受的“容器”,而是勇于发现、热于质疑、善于论辩、乐于表达的人。这样构建起来的民主和谐的交流研讨教学环境,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和信息交流,形成满意、愉快、互助、互动的积极学习氛围。
  2、“主动参与”的原则。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了,在课堂上参与教学的热情也不及小学生。如果高中老师仅仅是从过去课堂的主宰者,降职为组织者,是不能让个个高中生互动起来的。要让高中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就要大量研读挖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矛盾冲突,让学生触景生情,互动争鸣,联想类比,轻松学习。
  “矛盾冲突”是师生、生生之间对化学知识和问题的体验与思考的不同,产生疑问,产生冲突。“矛盾冲突”是激发个个学生参与”交流研讨”的诱发剂。
  “联想对比”则以在理解体验知识时需借助联想与类比。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时,能从旧知识或有感性基础的生活实例中去联想对比而迁移,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3、“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陶行知先生的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他给“做”下了定义:“做”是劳力是劳心,“做”有以下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价值观之产生。他在《创造教育》中写道:“由行动而产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的价值,这就是创造”,“手脑一块儿干是创造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的目的”。他还说:“教学做是一件事,因为同一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已是学,对人是教”,“教学做都以做为中心”。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做”凸显重要。因此,既要让学生通过“交流研讨”选择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取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读取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也要让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进行隐性交流,真正落实以“做”为中心学习,改变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现状。
  4、“情感体验”原则。情感体验是”交流研讨”的基础。高中化学新教材,一改过去教材的沉闷、繁杂,而呈现大量学科史资料、科学家简介、学科前沿以及大量栩栩如生的插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虚拟仿真”创设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消化这些材料和插图,于情境中体验,于想象中体验,情感世界丰富了、思想空间拓宽了。这样的情感体验,虽然没有直接呈现于外,但心灵在交流,是极其重要的隐性交流,是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得以实实在在的落实。
  
  二、“交流・研讨”的方法
  
  建构主义的先导皮亚杰也指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叉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学生的讨论方式,如果能与知识建构过程尽最大程度吻合,将给学生的交流与讨论注入活化剂,从而极大提高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同的化学知识,其知识的建构过程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交流与讨论的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总之,新的教学理念的眼光更为关注是过程。而非结果,其出发点与归宿都落在“人”上,即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交流与讨论”的全过程贯穿了这一教学新理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