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障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柯贇洁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需要。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观念性、制度性、资源性等障碍,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应认真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完善、创业实践平台的拓展等方面突破重重障碍,深入开展适合我国特色、符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障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115―03
  
  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走出低谷,显示出企稳回升的迹象,全球正在进入一个经济复苏性增长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但金融危机仍难言结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2010年我国有应届高校毕业生630万人,2011年预计突破660万人,而高校的毛入学率已从原来不足3%到现在增加了20%以上。“十二五”期间大学毕业生都将保持在每年660万―670万人的水平。虽然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考研、参军等政策在短期内可以缓解上述形势,但这种权宜之策很可能导致数年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集中爆发。因此,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应积极响应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仓U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观念、创业技能的培养,重塑大学生成才的教育模式,适应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新的教育思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与创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出发,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这一表述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对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其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其核心知识能力主要包括:通过产生新想法和组合必需资源来寻找和辨别机遇的能力;对新企业的管理能力;富有远见和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总的来说,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人了知识、技能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具体、更实在。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人才不足,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高等教育还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更应以新的目标、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1988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强调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所以,全面推进高职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和必然趋势。通过在高职院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在观察、思考、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锻炼,同时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如理想、信念、意志、毅力等,为其成功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开发和提高他们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一种被动的就业教育模式上,而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高校通过消除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采用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训练、讲座等强调实践和体验的教育形式,达到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尝试的培训,使学生真正具备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发展中自主调整,适应社会生存,成为创新型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需要。自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之势,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步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缓解这种逐年增长的就业压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战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Ⅱ向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创业的政策措施,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这是现阶段缓解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更多的毕业生走上成功创业之路,既可解决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问题,又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有利于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障碍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性障碍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成熟程度不高。虽然创新创业教育正在高职教育中轰轰烈烈地开展,但高校管理者大都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视其为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使之边缘化,并且关注的也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在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而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却表现得异常冷淡。一些接受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以其功利性的价值观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商业活动,不注重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品格的塑造,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结果不理想,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项“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学生本身成为“被创新创业”的群体,深入开

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口号。
  
  (二)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性障碍
  目前,高校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并未作为高校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且没有和专业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上也缺乏有效保障,使之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教育。我国的创业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创业学科建设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单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多停留在指导学生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层面上,未开设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因此,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很难得到全面的提升。从形式上看,为了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绝大多数高校采取开办讲座,组织创业计划竞赛等临时性活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很少院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人到课程体系中,采取规范的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少数学生,带有极强的精英化痕迹,不能覆盖全体学生。高校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业梦想。
  
  (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性障碍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教材、资金和场地等基本条件仍有所欠缺。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自然对师资要求就相对较高。师资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既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又耍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及实践经验。但是,现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论是在数量还是知识结构方面都未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结构的要求。绝大多数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是兼职教师,他们往往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教育中。另外,由于创业教育还没有建立健全的体系,大多数教师不具有对创业教育过程的良好掌控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具体的实际操作方面。虽然相关部门对这部分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但远远没有达到社会需要的深度和广度。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这门课尚处在研究摸索阶段,其教材选用较为随意,明显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需要教师积极地投身于研究中。另外,由于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创新创业教育也很难获得专项资金和工作的场地。
  
  四、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思考
  
  (一)理论和实践:构建以创新创业过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构建科学系统的理论课程体系,同时也要构建知识结构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论性课程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毕业后后续发展的能力。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可采用基础知识教育、职业基础理论教育、职业专业知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四段式教育结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旨在完善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技能。学生应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兴趣及客观条件,选择不同项目,置身于创立企业、发展企业的动态过程中,感知创新创业规律,把握创新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从中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与结果是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标准。高校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把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一些课程组合在一起,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二)“走出去”和“引进来”:建立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是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十分缺乏,且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有的是行政干部,也有的是辅导员兼职,专家型的师资很少。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同时注重理论型师资和实践型师资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不定期地派教师参加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活动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定期地让教师到企业中蹲点实践;鼓励教师和企业人员合作创业项目;邀请企业等各界专家来学校讲学,传授最前沿的信息和最成功的经验;聘请一些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为学院兼职教授,形成创业导师团队。通过一进一出,进出结合的方式建立起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校内和校外: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这一特征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拓展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拓展包括两个平台的建设,即校内平台建设和校外平台建设。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模拟的市场是有限的,但真实的市场却是无限的。高校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纳入社会实践活动和毕业生顶岗实习课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实验教学、毕业生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以此来加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同时,高校可在资金、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上给予大学生创业扶持,发动大学生和学校二者联合,形成学生开设创业工作室,学院建立创业指导中心这种联动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此外,为了加强信息交流,高校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网站,提供政策咨询及创业指导,推介创业商机,了解典型创业学子的创业动态,做好创业跟踪服务。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拓展,则主要可以通过拓宽创业渠道,整合社会有利资源,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的方式,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中历练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是学生融人社会大市场,参与经营竞争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要充分依靠良好的社会系统环境的支持,坚持走校企联合之路,加强校企合作,为更多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机会,使其能更直观地了解企业及企业的运作。
  21世纪是“创业时代”,是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聚焦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全球首位创业学博士、享有“美国创业教育之父”之誉的杰弗里・蒂蒙斯教授认为,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创业机会。在中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创业与创新存在互动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创新的创业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没有创业精神也不可能有重大的创新。创业活动是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应认真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完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突破重重障碍,深入开展适合我国特色、符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