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郝月

  摘要:金融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国家未来经济局势的变动有着直接影响。目前,金融行业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三大现代经济行业,其涉及领域十分广泛。除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金融对于社会群体的就业情况也影响甚大。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青年群体,当其在求职阶段遭遇金融危机时,带来的影响将是极其严重的。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文章通过调查总结了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且对提高就业的问题重点分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94―02
  
  金融危机主要是某个国家或多个国家的金融指标出现突发性的异常变化,对于整个金融行业造成巨大的轰动。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区域、行业、形式都在不断变化,其造成的经济影响程度也逐渐加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行业涉及的领域之广泛足以说明其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其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对金融危机状态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并深入思考,提高就业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就业情绪,心理扭曲不定
  
  1. 恐慌心理。在高校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大学生一听到金融危机似乎有“闻风丧胆”之感,对于即将或正在求职的毕业生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恐慌心理”则是大学生群体中最普遍的现象。毕业生普遍关注就业市场的行情变化,看到许多同学无法就业也不由地担心起自己的工作情况,所投大量的求职简历也多数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企业的暗淡反应对学生产生的刺激很大。
  
  2. 逃避心理。面对市场上“招聘岗位少,求职人数多”的现象,毕业生们开始选择逃避,不愿意去求职就业,而这也是造成就业率低下的直接因素。调查数据显示73.1%的大学生宁愿待在学校也不愿求职工作。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则多数选择继续“考研”来躲避这场“经济灾难”,以让自己免受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将就业的希望寄托于来年,其实是缓兵之策。
  
  3. 侥幸心理。面对金融危机,很多毕业生们为了“险中求胜”都纷纷开始了求职就业计划。但人才市场上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在危机形势下依旧存在着侥幸心理,希望能够找到“高职、高薪”工作岗位,但实际情况却远不如预期那样。毕业生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对于基本的工作岗位不屑一顾,这使得成功就业人数更少,对高层次职位的侥幸心理让学生得失无常。
  
  4. 放弃心理。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大学生在金融危机下由于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直接选择了放弃就业,当起了“宅男宅女”、“啃老族”,这对于大学生人生价值是一种摧残。几年的高等教育学习后,难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发挥,这让大学生们备感困惑,对于参与就业竞争则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意气风发的青年们斗志全失,长期下去对于工作也丧失了热情。
  
  二、就业简历,信息资料虚假
  
  1. 简历质量不高。简历是学生顺利走上就业岗位的“名片”,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重视大学生们的简历资料。但高校在对学生简历制作时没有监控,学生的简历资料随意制作,造成了求职简历“假、大、空”的现象。
  
  2. 很多大学生为了谋求工作而在自己的简历上填写不真实的信息,简历表面上看很丰富,但其实都是虚假信息“堆积”起来。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失信于人”的做法。
  
  3. 学生们根据自己爱好制作的简历,在企业管理人员看来都是不合格的,必将影响到企业招聘人才的计划,影响大学生们的顺利就业。为了在金融危机下求得一份职业,学生们都注重个性简历,但往往适得其反。
  
  4. 对于简历资料收集不全,阻碍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竞争选拔时常常会被“淘汰”。随着金融危机给市场经济、人员就业带来的影响日趋激烈,学生必须要对自己的简历给予重视。
  
  三、就业指导,结合市场行情
  
  “就业指导”是学校必须要加强完善的工作,它能够给学生开辟一条成功的就业之路。
  
  1. 增强能力教学。教学工作是高校日常管理的重点,只有抓好教学才能让大学生们增长才干,增强技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的认识,早期的“重学历”观点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重能力”才是企业注重的考核指标,金融危机下企业更需要能够帮自己“出谋划策、渡过难关”的人才,高校教学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2. 结合市场变化。市场不仅是社会经济的“风向标”,也是高校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指明灯”。高等教育必须立足于市场才能保证大学毕业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需要及时结合市场行情,把握最新的企业动态,重点培养学生在企业中运用到的知识或技能,这样就可以实现“专业对口”就业,让学生的市场价值得以体现。
  
  3. 建立信息体系。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为了应对危机会不断地调整经营策略,市场情况也在时刻变化着。因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必须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创建一个庞大的信息体系,网络各个专业的就业信息。然后通过网络化模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学生们及时掌握与自己相关的就业行情,尽早应聘,尽早为自己的工作做好准备。
  
  4. 注重学生管理。大学毕业生虽然都是成年人,其自身的思维意识里对于社会就业情况深刻了解。但在应聘就业时往往因承受不住压力而退缩,心理上、行为上都处于消极的状态。就业指导教师应细致观察到学生的各种变化,对学生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引导学生能认真对待自己的未来工作岗位。保证自己先“就业”,再“择业”,一步步朝着自己的规划走。
  
  四、就业学生,综合完善自己
  
  “无论危机有多重,无论市场有多乱,无论就业率有多低”,大学毕业生要想成功就业只有一条出路――“靠自己”。只有不断充实、完善、调整自己,才会让自己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争得筹码。应届或往届毕业生都要深刻认识到危机下的就业局势,深刻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制订长远的完善计划来提高自我。笔者经过调查后总结了学生需要改善的地方包括:
  
  1. 知识是根本。“知识是资本”,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则称不上合格的毕业生,更不用说顺利就业了。作为已经毕业的学生,应当不断温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操练专业技能,把“理论实践相结合”,创造出自己应有的价值;对于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则更应该提高自己的危机感,更加勤奋刻苦学习,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把知识作为自己的筹码。
  
  2. 思想是前提。不可否认,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下滑。但在“危机”中也包含“商机”,若仔细观察市场中还存在着诸多就业机会,这就要靠学生自己去把握争取了。“就业思想”则是大学生们首先需要调整的问题,倘若学生还抱着“高薪、高职、高位”的就业心态,则求职结果肯定远不如预期。学生应先找份工作“骑驴看马”,遇到好的工作时再“跳槽”也不迟。
  
  3. 能力是捷径。马云在高校演讲时曾说:“企业不缺理论人才,缺的是动手人才”,这充分显现了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学生应不断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向,不能一味地扎在书本堆里,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市场需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下,企业招纳的不再是“花瓶人才”,而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实战人才”,“实战人才”才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馍馍”。
  
  4. 品德是形象。可以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就业,自身具备的优点越多,其求职成功的胜算就越大。因而,除了理论、实践方面的能力,大学毕业生还必须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言谈举止习惯,这样在和企业领导人交流时能让对方感到自己的谈吐举止水平,给企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在应聘岗位时才可融洽交流,对自己的成功就业都是很有帮助的。
  综上所言,毕业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庞大的群体,其每年的就业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就业率,在市场求职竞争中占有优势,则必须要深刻反思自己的不足,及时完善调整自己。而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要围绕学生积极开展,双方面努力保证学生就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张斌伟,高等教育体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深入分析[J],教育与管理,2008,22(9):31―32.
  [2]潘文贺,2008年全国毕业大学生就业率普查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2009,17(5):28―30.
  [3]陶峻明,分析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与策略[J],社会观察,2008,30(16):91-92.
  [4]杨少平,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学生就业情况解析[J],浙江大学学报,2009,17(8):16―18.
  [5]张红花,汪小明,金融危机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9):148―150.
  [6]凡修文,探究金融危机下企业招纳人才的策略变动[J],管理观察,2008,33(10):44―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