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教学场效应,克服语文思维惰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能力培养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运用竞争机制,营造一情意激荡、高潮迭起的场景,诱发学生主动积极投入认知活动中,形成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互动局面,激活学生思维,破除思维惰性。这种成功的课堂,理想的效应,就是“教学场效应”。
  [关键词]教学场效应 激励 情境 竞争 激活
  
  在语文教学中,常发现有不少学生被种种惰性所束缚,使思维不能自由飞翔。究其原因,很多是因为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有强烈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已差,再学也无用。于是,课堂上的问题“留”给别人思考,自己无动于衷;课外作业做不出,就窃取别人的成果――“抄”。种种现状,都是因为没有启动思维这部机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此思维惰性变灵活,使之有效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信息,在知识点间建立联系,强化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呢?在寻求这种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笔者摸索出一些规律:
  
  一、在“阳光”下成长
  
  做法:多鼓励、少批评,培养学生自信心。
  曾记得一位美国教育家说过:“赞美犹如阳光”。恰如其分地赞美能激活学生内在潜力,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困难学生面前,要找缺点自然很多,但这样做,可能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强化他们的自卑感。他们所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和肯定。鼓励和肯定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给他们阳光,他们就灿烂。作为教师,肩负特殊社会责任的角色,应把自己的关爱平等地洒给每个群体、每个学生、尤其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从而发挥正向的激励作用,使他们能信心十足地去攀登所能达到的最高目标。有这样一位同学,他刚进初一时学习成绩位于班级倒数第一名,且好动、易开小差、做小动作,有一次语文测试竟考了8分,他干脆自暴自弃。针对这种现状,除了批评教育之外,笔者尽量寻找他的长处,不放过一切机会。如刚上课时,笔者就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他答对后,笔者马上予以表扬、肯定。这样,起码他对这一堂课有了自信心,注意力也就相对集中。长此坚持下来,上课他也会经常举手,思维也变得活跃了,学习进步很大。
  笔者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你们不是差生,你们现在成绩的落后只是暂时的,老师相信今后的你会比过去的你更出色。说这话时,能从他们眼神里找到一份惊喜,一份坚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课堂上,后进生更期待老师的激励,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抑制了惰性。
  
  二、在“情境”下激活
  
  做法:创设情境,人人参与。
  中学生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因此,必须创设“情境”,创设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生活态情境,创设一个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空间,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笔者常把作文课上成说文课,先把学生“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在奥运会结束的那周作文课,笔者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英雄,对英雄的评价。一学生说到菲尔普斯时,笔者引领他们透过8块金牌去看菲尔普斯艰辛的童年,一个被人遗弃的孩童,一个被幼儿园老师说不可能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学生,一个被医生诊断患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病人,如今成为站在领奖台上的成功英雄,从而让学生从菲尔普斯不屈的灵魂中真正领悟英雄的真谛。有成功的英雄,就有失败的英雄,奥运场上谁为失败的英雄?学生各抒已见。笔者抓住社会热点、学生所关心的话题,从而激发学生情感,激活了思维,这是“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做到了人人参与其中,从而使学生顺利成文,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我一直相信,学生作文是一架钢琴,当你能动它的琴键时候,总会发出叮咚的声音,只要能熟谙乐理,把它弹起来,就一定会奏出和美的旋律。
  
  三、在“阶梯”中行走
  
  做法:定好目标,逐步深入,不追求一步到位。
  学习要有目标,教学的整体性往往会使一部分学习滞后者所订的学习目标虚无飘渺、遥不可期。自己去努力后,但仍实现不了,于是就放弃。针对这情况,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认准总目标,制订阶段目标,这阶段目标必须要自己能够看到,是可以实现的。在作文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懒得动笔写,一提起写作就说没内容可写,而写作强调的是多练、多写。为了调动这一部分差生的写作思维积极性,改变这种惰性,笔者让他们写随笔,字数、题目都不限,每天当你想到什么你就写什么,只要有点内容的,就给高分予以表扬,天天写,这部分“差生”的写作兴趣也就逐渐地产生了,写作思维也变得活跃。而这些随笔是最初的生活素材,积累起来,就成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底稿,真可谓“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笔者还采用扩写的方法来培养写作有困难或无兴趣的学生,以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每节语文课下课后在黑板上留下一个题目,而这个题目基本上是日常生活中所见之物,如水、黑板、树等,让他们在这些事物的前面至少要加上五个以上的定语,并连节成一小段文字,这样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多观察事物和多掌握词汇。一段时间后,再扩充到稍微复杂的一些事物,如雨、雾、太阳、山等,并指导他们注意观察的角度以及事物的动态与静态,这样一步步扩展到一件小事、一个人,再到介绍一个事物的特点,最后到写自己对某现象的看法的议论文。这其中每一步骤,力求使学生都能做到。当然,要达到目标,有一点很重要,即随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表扬、肯定,以激励学生,做到因人施教、设置出不同的写作难度,使学生循“梯”而行。
  
  四、在“示范”下促进
  
  做法:教师亲身“下海”,以行服人。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老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相当多的教师以自身形象去拨动学生思维上的琴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的惰性。
  从教十三年,笔者非常注重自己的语言基本功,认为在读背这一基本功上,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读起课文应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在朗诵基础上也要具有过硬的背功。背诵课文常令学生头疼,在读背上,有些学生的这种惰性就暴露无遗。如果教师在讲解这类要求背诵的课文时,能脱离课文,并在要求学生背诵时,和学生一起背诵,那么学生在佩服老师的文学功底外,就会主动背诵,欲与老师比高低,来展示自己。这样,熟背课文方面的“惰性”就不消自解。
  不仅是语言方面,在书写示范上教师也同样应具备这些基本功。书写时,有不少学生胡乱涂抹,应付了事,这也是一种惰性。针对这类惰性,语文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你要求学生字迹端正大方,笔顺正确,而自己板书是龙飞凤舞,杂乱无章,你的要求还有什么作用?不如“以行服人”。
  在写作教学中,也不能做“光说不练”的假把式,而要做学生的同游者。与学生一起游水、嬉水,学生争看教师文章,看老师如何写,写得如何,并默默与自己所写相比较,那种“我给你写”的被动抵触情绪就会不知不觉地消失,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写作训练中。
  实践证明,以上措施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懒惰现象减少,上课时能思维集中,举手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作业答案虽千奇百怪,有时甚至错误百出,但都能独立思考,班级后进生大为减少。可以看出,在课堂这一场境里应该实现教材、教师、学生三者间互相沟通,形成一种情感环流,而这种情感活动又弥散于整个课堂中,浸润着教师、学生这教与学两种主体。
  
  参考文献:
  [1]孙春福.语文课堂场效应的形成及其功效.
  [2]曾繁仁.黑格尔美学初探.
  (作者单位:浙江武义县武阳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44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