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纯国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通过概括的形式反映学生生活、学习和社会领域的综合性核心问题或专题。主要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指导思想、应遵循的原则、主题领域设计思路、主题生成的方法和活动主题的层次等。
  【关键字】:信息技术环境;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2―0048―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1]综合实践活动承载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追求。信息技术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更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工具。它的自身优势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有利条件。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而网络平台的搭建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交流、展示、评价的新渠道。
  “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具体活动的核心,如何引导学生生成、确立研究主题,在课程实施中至关重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探究和实践活动的,在相当程度上,活动的主题规定了活动的内容,选择什么主题,直接决定了活动的实施者(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实施效果。因此,活动主题的设计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
  
  一 主题设计的指导思想
  
  综观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国家一级课程管理大多只有基本要求,没有指定具体的活动内容。尽管如此,不同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大都表现为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学习和生活学习。课题研究领域包括自然现象或问题的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实践学习包括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生活学习包括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生活技能与创造活动。这些规定为地方和学校设计活动领域提供了不少启示。
  目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主题设计和实践存在一些倾向:一是有的借活动课程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从时间到内容都服从于应试学科拓展、延伸与练习的需要;二是主题内容的安排形式单一,没有进行学期、学年的统筹计划,随意性大;三是教育观念和方法没有更新,设计的主题是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没有自主权,体现不出活动课动手、动脑等特征,或学生只是被动地活动;四是单项活动多,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不够突出;五是主题内容不符合地区、学校实际情况。
  针对上述情况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设计活动主题时应该依据的指导思想包括:①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②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③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习策略等方面得到发展。[2]
  
  二 主题设计原则
  
  1 教育性、趣味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要求设计的活动课程要面向21世纪的需要,既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革命斗争传统教育以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等信息作为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又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生活实际,寓教于乐,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如《龙的传人》单元,包括“龙出华夏”“群龙聚会”“龙的骄子”“龙腾神州”四个主题系列内容。通过本单元很有趣味性的活动,在学生全员参与,提高其实践能力的同时,体会龙的精神,感受龙的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学生不是因为课程存在而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主题设计要重视那些来自学生的课题。
  2 综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综合性应体现在:①主题目标综合。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关注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仅关注科学精神而且关注人文精神,不仅关注群性而且关注个性。②主题内容的综合。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超越了学校界限、学科界限、自我界限,实现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自然、社会、自我的有机整合。
  3 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与参与,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活动过程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中,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因此,在确立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时,能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在活动中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增长才干。
  4 开放性原则
  在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尽管新课程标准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但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具体的活动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具体主题是开放的,它因中小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只要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只要是学生自主地提出或自主选择的活动主题,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5 可行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作基础,活动是否可行,也是选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要做到可行,一要从主观条件出发,适合自身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理解程度;二要考虑客观条件,因地置宜,要根据社会、学校、家庭的条件,选择可行的课题,有些课题研究周期比较长,可以将它划分成子课题,分阶段、分学期研究等等。三要避免主题知识化倾向,主题内容要与当地社会环境相结合,体现当地特色。四要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方式,从具体内容出发,选择活动方式。如:调查、测量、观察和访问等。
  6 生成性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过程取向的,它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除预先规划与设计活动主题外,需要高度重视主题在活动中的“可变性”,关注活动过程中主题的“生成性”,依据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发展表现和需求,及时调整、增加、改变主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三 主题领域设计思路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而其他领域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
  在主题领域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考虑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发展)出发全面切入主题,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各领域有效融合,同时关切课程主题设计“三线索”:社会、自然、自我,建构一张主题网。防止生拉硬扯,“为综合而综合”的现象发生。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领域域的确定可按照指定领域、非指定领域、三线索中任何一项为思考核心,同时综合其他领域的内容。

  下面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文化、人与科技五个方面尝试说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领域设计的思路。各地中小学可引导学生结合当地或社区背景和自身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并确定活动的主题或课题。
  1 人与社会
  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问题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考察与探讨)、社会的经济问题、社会政治等。社会研究领域是围绕社会现实生活来展开的,这些活动领域与具有社会责任感、有见识的公民的形成直接相关。
  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所遇到的社会问题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来选择性地提出探究主题:社区或故乡的变迁与发展考察研究、社区或地方产业状况与发展研究、社区或地方人口状况的调查研究、民族历史与发展问题研究、农村或城市交通问题研究、汽车问题研究、老龄人口与养老问题研究、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毒品问题研究、选举与政治生活问题、社会生活中的法律现象与问题研究等。
  2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问题是学生生活的社区直接相关的自然现象或问题。自然探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涉及与人的存在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的问题的研究,该活动领域的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如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能源研究、环境生命科学研究。
  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所遇到的自然问题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来选择性地提出探究主题:水资源及其状况研究、土壤资源及其状况研究、空气状况的调查研究、植被与绿化问题研究、垃圾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与处理问题研究、动物及其保护问题研究、资源或能源问题研究、水土流失与水灾问题研究等。
  3 人与自我
  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的问题是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从自我生活中提出研究活动主题或课题,使中小学生提高对自我的认识,反思自我,发展自我。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的问题探究,可围绕下列问题来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中小学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中校学生的饮食与营养问题研究、校园环境与学校周边环境研究、中小学生成长环境与安全问题研究、中小学生的服饰与审美问题研究、音乐与中小学生追星现象研究、中小学生心目中的家长、中小学生的理想调查研究、中小学生的休闲生活调查研究、中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等。
  4 人与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还可以围绕学生各门学术性课程的学习,开展有关文化现象或文化问题的人文科学领域问题的探究。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一定要超越某一门具体学科课程领域知识的局限,尽可能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通过实践来探究,不能仅仅局限在从书本到书本,从资料到资料的研究。应从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出发,从体现地方特色出发,综合考虑乡土地理、历史、民俗、人物的影响,不仅仅让学生了解文史资料记载,更多地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当地文化的博大精深、萌生敬仰爱乡之情。
  5 人与科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通过一些主题的选择和设计,纳入学生所期待的科技讯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引导学生运用一些科技常识解决生活中遭遇的问题,促使学生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主题生成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成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方法:
  1 选题推荐法
  学校或教师在参考学校的办学目标、师资水平、资源状况、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可以拟定一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推荐清单,分类罗列相关的主题以体现学校的意志和特色。由指导教师向学生推荐,学生从中选取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展开活动。
  2 问卷调查法
  指导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交往等情况,调查学生希望开展的主题和形式,统一和分析调查的数据,将结果提交到班级民主会上,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本班的活动主题。
  3 行动反思法
  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的一些现象、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自己的某些行为、阶段的“流行文化”谈感受,作反思,把握学生的关注取向,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
  4 成果衍生法
  向学生提供一些同校学生的经验文章或案例,学生在通过文本阅读了解别人经验与方法的时候,常常会对结果或应用的方法充满疑问,表示出在这个成果上继续探究的愿望。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确定选题。这是一种学习借鉴法。
  5 条件商榷法
  在确定选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学校(或社区)现有的条件有利于开展哪些主题活动。条件成熟和允许的,就确定为相应的主题;受到限制的,等待机会成熟再开展。
  6 新闻讨论法
  让学生把社会见闻、一些热点问题与新闻时事、或是自己亲历的一些事情介绍出来,引起大家的争鸣和碰撞,从中撷取大家关注的问题作为行动的主题,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和现象的关注,实现主题生成有取之不尽的来源。
  
  五 活动主题的层次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主题筛选过程,一个主题范围逐渐缩小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分层次的。上文所谈到的主题实际上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大主题。在大主题被确定后,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将主题范围缩小,逐步确定学生真正具体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有时可以将主题明确地划分为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等等,主题的层次越高,包括的范围越大,内容越丰富。但有时主题又没有明显的等级。缩小主题的工作一般在主题活动的前期进行,有时持续到中期,有时甚至持续到后期。
  例如“飞天梦圆”这一主题可以分解为“中国航天大事记”、“世界航天大事记”、“人类航天史之最”、“航天器的种类与比较”、“航天科普知识问答”、“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我国未来航天研究的动向”、“创建人类航天图片库”、“中小学生设计的太空实验项目”、“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全程记录”、“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与食品”、“为人类航天事业献身的人”、“航天英雄是怎样‘炼’成的”等等[3]。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缩小主题范围,确定最适合的学习、研究内容的过程。通过调查研究、查找资料、分析讨论等主题探究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越来越明白自己喜欢和适合学习什么小主题或内容。从理想状态来看,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也最适合于自己的内容。这实际上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课程个性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
  2001,(9):6-8.
  [2] 文可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1,(8):1-3.
  [3] 史明华.主题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6):119-1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5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