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介语石化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分析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避免或减少外语学习中石化现象产生的策略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介语 石化 外语教学
  
  一、引言
  
  中介语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大量研究证明:“二语或外语学习者在通向目的语的过程中,必须经历中介语阶段”[Rod Ellis,1999]。早在1969年的剑桥国际会议上,Larry Selinker就提出了“inter-language”这一术语。1971年,Nemser在其论文中提到“相似系统”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认可。1972年,Se Linker又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于是“inter-language”这一术语便在外语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确立了其真正地位。Selinker(1972)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系统是动态的,并且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渐接近目的语,却永远不能达到目的语。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可变性、可渗透性及过渡性等特点,但最明显的特征,也是最让语言学家们感到不解的则是它的石化性(fossilization)。本文通过分析和探讨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分类和起因,就石化研究对外语学习和教学的意义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
  
  二、石化现象的定义、类型及成因
  
  1.石化现象的定义
  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即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于固定状态不起作用(戴炜栋,牛强,1999)。这一现象很大程度地制约其目的语的熟练程度与进一步提高。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认为已被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学习者的输出中重新出现。
  2.石化现象的类型
  根据Se Linker的观点,石化现象形式上分为个体石化和群体石化。其中学习者个体石化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偏误(error),表现为被纠正多次的,并被认为已清除了的错误的反复出现;(2)语言能力石化(Language Competence Fossilization),表现为学习者个体的中介语在语言、词汇及句法结构方面的石化。群体石化是指石化了的外语能力具有普遍性,成为整个社会的正常现象,就会导致一种新的方言的出现,如印度英语。
  中介语根据其性质可分为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这一区分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我国学习外语的学生中中介语石化多属于前种,即暂时性石化,或石化的前兆――稳定化(stabilization)(Selinker,1997)。国内的外语理论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观察与研究后发现:中国的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过程基本上遵循一定的模式。在中学阶段,学习者的外语知识(语音、语法、词汇等)不断地得以稳定和有序的积累,其外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外语能力在大一、大二阶段得到一些长足的进步后就会慢慢进入高原期(plateau)。随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趋于稳定状态,即所谓的暂时性石化。如果学习者能够有机会接受最优化输入或接触自然的目的语环境,其目的语还是会达到水平上的另一次高峰期的。
  3.石化现象的成因
  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众多,不少语言学家对此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Krashen从语言习得过程中出发对石化的形成作如下解释:(1)目的语输入数量不足;(2)目的语输入质量不适;(3)感情过滤器;(4)目的语输出过滤器;(5)目的语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
  Ellis曾对石化的成因作了如下总结:(1)内因:①年龄因素;②缺乏与目的语社会文化融合的欲望。(2)外因:①交际压力;②缺乏学习机会;③反馈性质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Se Linker从心理学和神经学的角度解释语言能力石化的现象。他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学基础不同于母语习得的心理学基础。因为母语是自幼习得的,儿童依靠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能说出大量从未听到过的句子,也能听懂从未听到过的句子。而第二语言是成年之后开始学习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有的习得机制已经退化,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依据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机制,这种习得机制上的差异正是语言石化现象的起因。Se Linker提出了石化现象产生的五个心理过程:母语迁移、培训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目的语笼统化。这五个心理过程可以看作是语言石化发生的心理学基础。
  Lenneberg(1967)从生物学的角度对中介语的石化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人类的语言发展与其大脑的成熟和发展过程密不可分,并提出了人类学得语言的“关健期假说”。他认为在儿童成长的关健期后,多数人的大脑发生了侧化(lateralization)。语言功能定位在大脑,语言的可塑性逐渐降低,语言发展受限也就形成了石化。
  Lamendella(1977)提出了“敏感期”和“次系统”的假设来解释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意义。他认为,“次系统”的发展与获得任何一种特定的语言有关。学习者在掌握母语之后学习第二语言时需要发展相应的“次系统”。如果次系统不完善,学习者只有借助已经发展起来的第一语言的“次系统”构建第二语言的语言形式,而这种借用便会产生一种界于第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中介语”,从而导致石化产生。
  Vigil和Oller提出的交互作用论试图从学习者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得到的反馈来说明语言的发展和石化的情况。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存在两种信息交流,一种是情感方面的信息,另一种是认知方面的信息。前者通过语言的形式,如面部表情、声调或手势等来实现;后者包括事实、猜想与信念。这两种信息分别对交际者产生肯定、中立和否定的心理作用。如果在交流中得到的是肯定的语言形式或表达形式,因此容易导致石化的发生。如果学习者的语言中还有大量的错误,这种形式的反馈就会造成错误形式的石化。因此否定的认知反馈与肯定的情感反馈的结合才是防止语言石化的最佳组合方式。
  Schumann的文化迁移(或文化适应)模式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由学习者所学语言文化之间的社会与心理距离所决定的。社会距离是学习者在与第二文化的社会成员接触时产生的,心理距离则由学习者的各种个人因素所致。在学习者社会距离大的情况下,学习者只能接受少量的语言输入;当心理距离大的时候,学习者不可能将所听到的第二语言应用在自我表达之中。因此,社会与心理距离越大,学习的成功性就越小,第二语言习得将停留在初级阶段,形成洋泾浜(pidginization)过程,进而呈现石化状态。文化适应是每位二语学习者都会碰到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它,则不仅会使学习者的中介语石化,而且还会产生文化疲劳与文化抵触。
  对于中介语石化的成因,除了上面提到的研究之外,还有不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和解释。如Yip从“可学性”的角度进行论述,Lyster把石化的形成与缺乏反馈和教师是否进行了正确的指导联系起来,Sims认为石化的形成可能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有关等等。
  由此可见,中介语的石化并非由某个单一领域的原因造成的。它既有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又有社会和文化等诸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交叉的。
  
  三、石化现象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石化现象”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在多年的学习中慢慢形成的一种学习习惯。这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其产生的根源,对症入手,“石化”现象是可以避免或减少发生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对策:
  1.减少母语文化干扰
  母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会成为学习者学习地道的目的语的重要障碍,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当学习者的目的语知识不足以用来表达其所要传达的意思时,学习者往往会很自然地依赖于母语知识。Krashen & Terrel(1983)不主张学习者过早地使用目的语,认为学习者说的能力要等到学习者通过充足的语言输入,不再依靠母语就能够形成系统之后再加强,否则一些不恰当的表达就会石化。减少母语干扰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输入目的语文化,尽量减少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缩小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的距离,尽量扩大母语的正迁移而缩小母语的负迁移。文化迁移模式提出的“第二语言获得是文化合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能将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合流多少决定了一个人获得第二语言的成败”的理论推动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浪潮。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外语教学界的共识,从而一改狭隘的传统语言教学观念,丰富和健全了外语教学的体系和内容。
  2.重视情感因素,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动机、态度、自信心及情感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包括对目的语、目的语的使用者、目的语文化、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价值、目的语的特定用途和在自身文化中成员地位等的认知态度。积极的学习动机由于学习的成功往往能强化这种学习态度,而消极的学习动机由于学习失败的增加而导致恶性循环,因而教师在传授知识之余,还应注意减少学习者的情感障碍,因为教师在“创造积极的情感背景和情感环境”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强劲的动力和自信心才能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创建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进而达到真正、全面地掌握第二语言的目的。
  3.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
  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第二语言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也是第二语言输入的主要提供者,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这一点,教师的自身素质便愈加显得重要,因此,教师既要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水平,也要加强自我品格的修养。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选用恰当的教材,采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语言输入,增加语言知识的输入量,及时打破僵局,引导学生的中介语向着目的语的正确发展方向过渡。
  4.正确对待学习者所犯的错误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错误是无法避免的,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应正确对待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做到既不苛刻,也不放纵。错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习者自身无法克服的,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些不恰当的表达就会一直保留在中介语中,直至石化。而有些错误是由于学习者注意力集中在表达意义上,监控能力减弱而产生的,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口误。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纠正学生的第一类错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用法,避免错误地石化。而对于第二类错误,教师只要适当地提醒学生,告诉他以后注意就好了。过度苛刻会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学习者不敢越雷池一步,而过度宽容态度对学习者错误任意放纵,不加纠正,或视而不见,任其发展,这样使得一些错误的表达方式定式化,由于学习者不能自我意识,而又无人指出,它势必导致学习者的中介语的石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在外语学习中不可避免。通过分析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增强目的语文化输入,善于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地避免或减少学生中介语的错误石化。
  
  参考文献:
  [1] Selinker L. Interlanguage[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 (10):209-231.
  [2]Lenneberg, 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M]. New York: Wiley and Sons, 1967.
  [3]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4] Krashen,S.P.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1982.
  [5] 陈惠媛. 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37-43.
  [6] 戴炜栋,牛强. 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 外语研究,1999,(2):10-15.
  [7] 吴丁娥.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过渡语及其僵化研究[J]. 外语教学,2001,(2):17-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90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