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凭靠语文的感动 引领学生的灵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唯

  摘 要:语文教学意义,最大程度上表现在: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从中我们必须清醒第认识到,我们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一个“人”,先遑论人的发展,至少人应当先立于世,所以具有独立人格和自尊心以及对生命的热爱是我们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笔者认为,要凭靠语文的感动去引领学生的灵魂。
  关键词:语文;感动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05-01
  
  什么是感动?《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感动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提出了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的理念。事实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维度在教学活动中的实现,就包含了“感动”这个必要的情感体验。
   语文的感动来自哪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的感动来自对文本的解读
  文本解读,“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的透脱,此是出书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的“入”与“ 出”过程。“入”,就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深度“对话”;“出”,就是在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基础上,完成对文本阅读的再创造。?在这个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当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与外延,包括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作文情感。只有充分理解文本,才能有所感受,才能有所感动。作家扬子写给儿子东东的 《十八岁和其他》,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殷殷关切和嘱托,饱含深情;韩少功在《我心归去》里表达了浓厚的刻骨铭心家园之思;写作《登高》时的杜甫正处在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之境却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著述《史记》的司马迁身受宫刑陷于牢狱竟然仍坚持信念著书立说,如此等等,都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动。
  这里的文本解读,当然包含了课内的文本和课外的文本。事实上,不论学生还是老师,阅读经验绝不止于课内。课外的阅读是各自完成,文本内容也就更为丰富而独特,使感动来的渠道更为多样化。
  二、语文的感动来自个人情感的体验
  当然,仅仅只是研读文本还是远远不够的,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也就会影响到他的心理感受。比如一个生活在双亲都在的幸福家庭的孩子,就难以体会留守儿童的悲酸;比如一个向来一帆风顺的孩子,就无法体会挫折和失败带给他的痛苦感受;比如一个豪放直爽的男生,就不能理解女生对花流泪对月伤怀的情绪。但是,人人都会有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尽管关注点不一样,感动的类型和深浅也不一定相同,但是每个人都会有令自己感动的东西,当某个文本唤起了他相似的情感体验,他一定会收获感动。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悉心体会,就会发现感动无处不在:作品中婴儿甜美的笑容,老人伛偻的背影,父母殷切的叮咛,老师谆谆的教诲,惜别时默默的回收,相聚时无语的凝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只要我们有心,都能从中体会感动,为灵魂作一次洗礼。
  三、语文的感动来自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感动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是互动的双向结果,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或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所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及主体,师生之间也需要有良好的对话与交流,以这样的方式来见证并深化彼此的感动。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文学意境本身就是促使学生产生这种认同、共鸣的很好的材料,但由于文学形象、文学意境、思想感情蕴蓄在字里行间,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作为教学主导,他的人生阅历审美经验较于学生要更丰富,因此,在交流引导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思维更开阔。所以,课堂上的交流与讨论是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必经之路。
  其次,课外的交流和探讨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包括学生随笔的批注,课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谈话。如果说课堂集体的讨论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共通之处,那么个别的对话与交流则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独特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进步与发展有更为长足的现实指导意义。
  “情动于衷而溢于外”,当学生有了感动,有了强烈的情感体验,会对自己的生活态度进行反思和调整,实现价值观的逐步修正。我有一个学生曾在随笔里面提到,当她感动于李密的《陈情表》里“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文句,特别是看到“……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这样的句子时,会想到自己对待长辈的态度也需要改变。从这一点看,语文活动中的感动对于学生教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的良性实现确实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