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体育特长生的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金

  摘要:体育特长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一定地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因此,科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体育特长生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管理对策,以期为高校体育特长生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特长生;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04-01
  
  体育特长生就是在某项体育运动中有所特长的学生。历年来,高校的体育特长生在不同的方面发挥了他们的作用,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学校的各类体育比赛,以及为学校知名度的提升等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体育特长生这个特殊群体,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文化课学习成绩不好,组织纪律涣散,不愿参加训练课,甚至出现违纪违法等现象,对高校良好校风、学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根据从事几年的体育特长生的管理T作经验,依据高校体育特长生的教育管理现状,探讨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提出解决的对策,以期为高校体育特长生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一、高校体育特长生的现状
  
  我国自1985年实行体育单招以来,经历了创办(1986―1992)、发展(1993--1995)和膨胀(1996至今)三个阶段,招收院校和招收规模逐步扩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从试行体育单招,到现在已有多年的历史,招生所涉及的体育专业单一到全面。层次从单纯的专科到现在的本、专科结合,学校招生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人到现在的几百人在不断扩大。
  体育特长生往往是高校对外宣传的窗口。体育特长生在全省乃至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不仅如此,体育生赛场上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精神,生活中活泼开朗的性格、乐于助人的品质也激励和感染着学校的其他学生。可以这样说,体育特长生的到来,为高校的学生生活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虽然大部分的体育特长生能严格或较好地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难以遵守或不能遵守,通过访谈了解到,体育单招生不能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在行为上主要表现在上课迟到、早退、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情绪易激动、打架斗殴、训练马虎、自由散漫、考试作弊等方面。
  
  二、对策
  
  (一)教学方面
  1.减少课程数量。高校体育特长生所学专业差异很大,涉及工、农、理、文、法、医等,有些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难度性。鉴于此,学校教务处应专门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即应考虑其专业所必须完成的课程,又要兼顾了体育特长生的特殊性。尽管如此,有些课程仍超出了体育特长生的接受能力。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个别课程绝大多数学生听不懂,接受起来非常困难,因为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进校的成绩在300分左右,如此差的基础,导致了他们很难完成高校的某些课程,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厌学、甚至彻底放弃此门课程。因此,建议取消学生不能完成课程或者降低某些课程的难度。
  2.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目前,高校针对体育特长生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导致许多学生因基础差而无法完成学业,因此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体育特长生除了正常的学习外,还要参加运动训练,因此对其考核要多元化。例如学生的学业成绩由课程成绩、平时表现成绩、体育训练成绩三部分构成,这种考核方式,兼顾了课程、平时表现、训练状况,几乎囊括了学生在校的全部表现。另外,建立教考分离制度。从试题库随机抽取试卷进行考试,能有效遏制学生学习的投机取巧行为,采用流水阅卷形式,可减少或避免人情送分现象的发生,严肃考场纪律,杜绝考试作弊。这样势必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积累,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中来,从而减少惹是生非、违章违纪事件的发生。
  
  (二)管理对策
  1.采用激励管理手段。在管理手段上,要注意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激励手段的运用赋予了管理活动以主动性的特征,因为激励是激发人的内在动力,由此人的行为就不再是一种强制的结果。高等学校体育生大都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希望在大学期间获得更多的荣誉,取得更多成功,得到更多的承认,他们自身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成功的欲望。同时体育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即社交范围较广,对社会的了解、认识、适应能力、公关能力一般强于普通大学生。这些优势在激励作用下会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2.实施“宽进严出”制度。招生规模的扩大实质是招生尺度的放宽,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的毕业生投放到社会中,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影响用人单位工作的开展,也给力不从心的毕业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痛苦,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宽进严,实行弹性学制。这样一来,无论学生的基础差也好,训练忙也罢,最终要求学生必须真正达到课程所规定的质量方可拿到学分,这样的制度一旦形成,学生不学也得学,否则,无法毕业。
  3.制定完善地训练管理制度。体育特长生群体在高校中极具特殊性,对于他们的培养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尊重运动训练的规律。过去的训练制度不完善,学生训练随意性比较大,因此出现想来就来,不来也无事的现象。现在应改变为教练员负责制。采取学生的训练、比赛成绩与学业成绩、奖励挂勾的办法,激励他们刻苦训练、勇于拚搏。
  4.制度管理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特点,高校对体育特长生应实行统一管理,并安排体育专业的专职辅导员进行管理。体育生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一味的批评和处分不但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让学生从内心排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味地说服教育也不行,必须严格按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因此,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应制定对体育特长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按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各个方面建立科学的制度。另一方面,辅导员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转化好教师角色和朋友角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