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长个性特征与儿童孤独症相关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毛洪兄

  摘 要: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以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发病与遗传相关。家系研究发现该病有家族聚集性,同时家族中多种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孤独症父母的大脑影像学检查发现大脑颞叶的结构、大小异常,对其进行人格评定发现存在较多的孤僻、焦虑、冲动、过度敏感、害羞退缩等特质,这使得他们成为精神障碍易患人群,而照顾患精神障碍的儿童又给家长带来很大的压力,使他们生活质量和心身健康都可能受到损伤。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家长个性特征与儿童孤独症相关性,关注并减少孤独症患儿父母心理问题的发生,预防由于父母个性问题而导致的孤独症儿童养育环境的不良因素发生。同时提高父母的生活质量改善健康状况,对降低精神疾病的发生和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孤独性障碍;家长;个性;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224-02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PDD),由于它起病年龄早、症状特殊、预后严重,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开展了很多方面的研究[1]。近年来发现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自19世纪70年代至今,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的发病率由4/10000增长至30~60/10000,这个增长可能也和诊断观念的拓宽有关系。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损害,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差。因此,照顾抚养PDD儿童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和负担,这将有可能对这些儿童父母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虽有大量的文献探讨PDD父母的智力损害,却很少有研究探讨家长个性特征与儿童孤独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他们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大量的研究使孤独症的遗传基础已得到普遍的认同,而且,孤独症亲代的精神状况的研究也成为孤独症主要表型研究的一部分,逐渐受到关注。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表述如下:
  一、遗传学基础
  家系研究发现本病患儿不少有阳性家族史,同胞患病率较一般儿童高数十倍,说明其发生可能与某些潜在的遗传因素有关。孤独症家族有较高再显危险率,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45倍。15%孤独症伴有遗传性疾病或染色体畸变,家族中即使没有同样的患者,也可以发现存在类似的认知功能缺陷。Bolton[2]等对99例孤独症儿童的家族史研究资料显示:孤独症家族中强迫症、抑郁症、抽动症、情感障碍等发病较多,Piven[3]等调查发现孤独症儿童的家系中抑郁障碍和社交恐怖的发病率显著增高。
  磁共振影像学发现孤独症儿童及其父母的大脑颞叶,提示亲代中存在海马异常性可能是孤独症发病的遗传基础,可见孤独症亲代中存在易患精神障碍的病理基础。神经影像和行为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的父母言语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下降。这些研究提示孤独症父母存在着孤独症类症状的遗传易感性。还有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的母亲有更多的患分裂情感障碍的倾向。
  以上研究表明,孤独症发病可能是多易感基因组合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孤独症儿童家长的个性特征以及与儿童之间的相关性
  (一)孤独症儿童家长的个性特征分析
  1.(过分心急):当得知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后,他们心急如焚,很想运用科学的方法很快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能尽早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但是有些母亲则对孩子进行训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吃饭也训,坐姿也训,走路也训,随时随地都让孩子处在一个紧张的氛围内,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就又会不高兴,让自己做这做那了,这样的话,孩子心理恐惧加剧,对周围事物更不感兴趣了。随之而来的脾气也大了,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大吵大闹。根据我们的分析认为,我们用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训练自己的孩子才会有效果,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会适得其反。
  2.(隐瞒实情):有些家长当自己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今后应该怎样去对待孩子的发展问题,他们想到的是自己怎样去面对亲朋、同事,社区里的邻居。因为这个原因,人们肯定会看不起我们了,也不愿意和我们往来了。他们这样猜测着,担心着,久而久之,他们的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对于家庭外的人隐瞒着自己孩子的实情,生怕别人一旦知晓了就会影响到自己目前的生活,而最受影响的是孩子,孩子在父母刻意隐瞒中失去了外界的空间,与世隔绝(唯一能接触到的是家长,唯一能接触的环境是家庭)。试想,这样下去,即使是一个正常孩子在心理上、精神上、个人发展上也会受到压制的,何况是孤独症儿童?其实,当您的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后,做家长的感到受挫是正常的。满心欢喜期盼的宝宝却患上孤独症是让人痛心,沉重的打击使人感到困惑迷惘。但是为了孩子,您一定要振作起来,孤独症儿童也并不是不可救药,只要在药物和正确的教育方法配合作用之下症状就会减轻,可以学习、劳动、工作,至于他终究会发展到什么水平,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家长付出努力是很关键的。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重新塑造一个可爱的宝宝,一定要摆正心态,把孩子带出去,无需隐瞒,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只有这样,您的孩子心理上的障碍才会早日减轻。
  3.(过分溺爱):这种心态的家长,当自己的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后,他们心疼孩子,过分替孩子担忧。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不幸,今后要保护孩子,不能让孩子再受任何委屈了。于是全盘包办,即使孩子出现异常症状,家长都采取顺从的态度,一心只想让孩子高兴。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是害了孩子,可能会促使异常行为表现继续下去,这样下去,只会让孩子症状加重,脾气变坏,行为更不正常。原本用科学训练方法可以矫正的不良行为,也在家长顺从和过分溺爱下被强化了。
  4.(无谓攀比):这一类家长明知道自己的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但内心仍不甘心,家长付出全部心血,可就是看不到自己孩子有丝毫的进步。事实上,他们的孩子已经有很大进步了,可是当有人如实告其家长时,这些家长就会举出几个和自己孩子同年龄的正常孩子来比较,怎么比就是距离太远,从而认为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好。这类家长就是没有正视自己的孩子,没能正确了解自己的孩子。
  5.(自我超脱):自我超脱这类心态的家长认为:患儿是不幸的,自己也是不幸的。但不同的是他们对待的态度是一种超越常人的态度,把不幸化为有幸,在挫折中创造幸福,他们会把患儿的每一细微进步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从中获取快乐。
  (二)孤独症儿童家长对孩子影响的关系
  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父母较正常儿童父母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的问题,更易出现强迫状态、躯体化、焦虑、抑郁、恐怖、偏执的精神障碍。对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显示:母亲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多于父亲,尤其是抑郁问题较父亲组更为明显,其原因可能是与母亲更多的承担教育抚养孩子的工作有关。为探讨孤独症父母自身的心理特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发现,孤独症父母的这种高神经质特征会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特征有其特殊性,而这些心理特征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所以父母在孤独症儿童的矫治、康复、重归社会过程中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因此,及时了解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并给予针对性、个体化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将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家长个性特征与孤独症孩子有密切的关系,精神状况好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相反,精神不好的家长心理状态势必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定到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状况以及与家长之间的相关性
  (一)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状况
  孤独症儿童表现出的攻击、多动、孤僻、自伤等行为障碍,以及生活自理困难的问题,给父母的抚养过程带来很大心理压力,成为长期存在的负性生活事件。同时,孤独症儿童常伴有饮食障碍如:厌食、偏食等;睡眠障碍如:睡眠潜伏期延长、夜醒时间长、夜间睡眠时间短、早醒等均影响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也给家长带来很大的烦恼和困扰。而且,患儿父母的精神压力还包括担心子女的成长及前途;家庭经济条件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患儿的父母因要承担子女的医疗,照顾,营养等各个方面的费用,所以他们的经济负担较健康儿童的父母更重些,精神压力也相应的增大。
  (二)孤独症儿童对家长个性特征影响的关系
  有相关研究发现照顾有精神疾病子女的母亲身体疾病的发病率会增高。在他们的研究中,都特别指出包括PDD儿童在内。Little[5]近期做的关于家庭的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的母亲对孩子的未来要经受更大的压力和悲痛。有关研究发现抚养发育障碍儿童与精神健康的削弱,心理压力增高等问题有关,也会削弱身体体格的机能、导致父母们疲惫不堪。Seltzer等[6]研究报道身体残疾儿童的父母会调整去适应孩子的需要,他们的心身健康状况和正常人群没有明显差异;然而,严重心理障碍儿童的父母却很难调整自己去适应,而且容易出现体能下降和抑郁等更多的心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父亲压力与母亲的抑郁相关,母亲的压力与孩子的行为问题或孤独症状及父亲的抑郁相关。结果显示母亲生活质量的分值显著低于正常健康父母,母亲的健康与孩子的行为问题具有相关性。
  也有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儿童行为问题和父亲的精神状况与母亲的压力有关,父母的压力和健康与儿童的特征有关。研究提示儿童的行为问题比智力、适应能力更大程度上与父母心理压力有关。孤独症儿童的刻板重复行为分值越高的其父母中更容易出现强迫特征。父母中出现强迫特征多的家庭中,孤独症儿童的刻板重复行为分值越高,该研究提示孤独症状和强迫症状可能有共同的来源,提示存在基因连锁的可能。
  
  参考文献
  [1]任路忠.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473―474.
  [2]Boitan PF,Pickles Murphy 1II’et-L Autism,affective and other pay disorders:patterns orgnization aggregation[J].Psychol Med,1998,28(2):385-95.
  [3]Piven J,Palmer P,Landa R,el a1.Personality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in parents from multiple-incidence autism families[J].Am J Med Genet,1997,74(4):398-411.
  [4]邓红珠,邹小兵,唐春等.孤独症儿童脑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885-887.
  [5]Little L Differences in stress and coping for mothers and fathers of children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and nonverbal learning disorders[J].Pediatr Nurs,2002,28(6):565-70.
  [6]Seltzer MM,Greenberg JS,Floyd FJ,etaL.Life course impacts of parenting a child with a disability[J].Am J Ment Retard,2001,106(3):265-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