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化学实验课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强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同时,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本身的兴趣往往会超越与实验相关的知识,从而影响了实验课效果,而实验课的效果将决定学生学的兴趣和教师教的积极性。因此,提高实验课的有效性显得尤其重要。作者就提高实验课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化学实验课 有效性 实践 反思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该能够更好地诠释这句话。
  一、提高实验课有效性的教学意义
  化学实验能形象、生动、直观地产生化学问题,能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1]。
  (一)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而引起的兴趣[2]。在化学实验中,通过观察实验用品、现象,以及实验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通过实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产生的原因,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等可以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学生喜欢实验课最主要的原因是直接兴趣,而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并维持学生的间接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习能力。
  从学科特征上看,实验是化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从教学功能上看,实验是帮助学习者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严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3]。提高实验课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
  (三)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
  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新课标中,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改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4]。实验是一个融认知、情感、技能于一体的综合过程,优质、有效的实验课能充分发挥实验及其过程的优越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达成课程目标。
  二、提高实验课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如果说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那么教材就是课程的“实体”。新课改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其意义在于引导教师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5]。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交流合作,通过动手、动脑来“学化学”、“做化学”,而不是“看化学”、“听化学”,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重视实验现象。
  实验课之所以吸引学生,最大的因素是因为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现象的变化,这不仅是学生的兴趣所在,而且是我们预期的。通过现象的变化了解变化的原因才是实验课的目的。应结合实验现象与教材互相联系、互相印证、互相渗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教师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更是有效课堂的目标。
  (二)引导迁移知识。
  化学知识的迁移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将概括性的知识具体化,缩简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概念、原理、规则乃至方法、态度,通过认识的重组,形成一些适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新的规则和策略[6]。物质世界丰富多彩,谁也不可能仅通过实验手段来认识物质,但物质之间是有联系的,联系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通过规律来寻找认识物质的方向。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积极联想、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创设探究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结论总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就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新课标也提出重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设计实验方案(即使是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方案),充分肯定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性行为,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炼,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提高实验课有效性的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分析评价能为师生提供教与学活动的反馈信息,使教师和学生加深自我了解,以便及时调整教与学的活动,使教学活动能够始终有效运行[7]。实验课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实验课异于常规教学。因此,要提高实验课的有效性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重视规范养成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提高实验课效果的重要措施。规范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基础。规范有两方面的含义:1.秩序规范:要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乱糟糟、闹哄哄的课堂是谈不上效果的;2.操作规范: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药品和保证实验安全、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的正确性,及时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等。细节决定成败,规范是提高实验课有效性的保证。
  (二)要精讲多练维持兴趣。
  新课标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其实实验课更能体现这一指导思想。根据兴趣维持时间的长短,兴趣可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短暂的兴趣,产生于某种活动中,随着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稳定的兴趣,不会因为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它已经成为个人一生中的显著特点。良好而稳定的兴趣,使人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时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8]。教师精讲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动手实验是实现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的关键,也是实现有效课堂的保证。
  (三)要及时反思巩固成果。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课本所述的知识,让学生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理论。实验课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实验的目的,应及时加以检验和总结。尽可能把知识点与实验有机结合(可以结合板书或者通过多媒体手段),并针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错,操作规范也是必须掌握的。总之,及时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有效性。
  化学实验是重现和研究各种化学现象的重要手段,能生动地传递人类的化学经验,帮助学习者形成直接的化学经验和接受间接的化学经验[9]。重视化学实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虽然学生实验课在教学课时中所占的比重不高,但是实验课的趣味性、直观性,以及实践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让学生领略化学的魅力,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教师应该努力提高实验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等.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71-72.
  [2]张焕庭等.心理学.江苏: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218.
  [3]刘知新等.化学学习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88.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5]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7.
  [6]刘知新等.化学学习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183.
  [7]刘知新等.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72.
  [8]张焕庭等.心理学.江苏: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219.
  [9]刘知新等.化学学习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