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造性地使用和发挥教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静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练习题如何设计已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用好教材,把握教材习题的意图,因地制宜、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发习题资源,用多种方式改造习题,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是多姿多彩的,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一、教材习题使用中的几点误区
  在使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书上的习题非常少,而配套的练习更是只有一本薄薄的练习册。很多老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只认为练习太少了,不是花心思深挖教材,而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编制出了很多的题目,这样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在教材习题的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的几点误区。
  1.对教材习题设计意图不明确。
  教材习题的编排,是教材编写者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训练要求的体现,其中既有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状况的分析,又有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预期结果的期待。因此,细细推敲并准确把握习题设计意图能够准确选择习题使用策略、充分发挥习题的功效。一些教师只注意习题显性知识的学习,形式化的训练,习题内涵却没有被挖掘出来。究竟这个题目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多大的帮助,怎样的题目类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做的习题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有什么益处,有些教师对以上问题的考虑还是不周全的。
  2.欠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数学知识、法则、公式、定律之中,但却比知识、法则、公式、定律更为重要。同样的,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除了要“找到”答案,更为重要的是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平时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处理教材习题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对一下答案,并未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要答案对即能过关。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些思维活动的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
  3.操作题的训练只是流于形式。
  在我们所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安排了非常多的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题目,例如让学生自己搭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画各种对称的图形;让学生折出所需图形的几分之一,等等。可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对操作的部分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有些教师自己演示给学生看一遍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4.缺乏对教材习题进行重组与整合的经验。
  一些教师比较重视例题的教学,却不屑对课本习题作精细化的研究,以致习题的功能被弱化,习题中隐含着的一些有价值的因素未能被充分开发与利用,教材意图不能凸显。部分教师对课本练习题的组织与使用只是“就题而解题”,而不去思考题与题之间的联系、习题与例题的关联、习题与前后知识点的关联等,也就无从谈及对对课本练习题的整合、重组、修改、补充等。因此在组织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数量适当,有层次、有坡度;选择一定数量的基本题,又有稍加变化的发展题;难易适度,最后安排一些综合题和思考题。
  二、开发使用数学习题的策略
  1.充分利用对比,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材习题的编排是逐条独立呈现的,但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到习题的前后联系,使习题发挥一定的结构功能。
  2.对教材习题进行情境开发拓展。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体现“以情境为中心”的课程思想,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效。还应对数学习题进行情境开发,通过设计、呈现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观察、演示、测量、动手操作、验证等,让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现实的问题发生思维碰撞,达到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运用“一题多变”,可以防止学生的认识局限在所学的例题里,还可以避免解题的思路被束缚在原有的路子上,从而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还可以对数学习题进行“一题多问”的设计,因为一题多问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最好形式。
  4.为操作性的习题增加实效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虽属数学学科体系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但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仍然是很抽象的。而操作恰好可以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机械的、严肃的,重复的作业尤其令人乏味。通过各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真正在处理教材操作题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动手操作中的“动”理解为动一动、摆一摆、做一做,而忽视了学生操作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操作”活动,弱化了操作性习题的功能,没有好好利用动手操作这一平台,为操作而操作,使之流于形式。
  5.突出习题使用的层次性。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习题选择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成绩一般的学生能正确解答大部分习题,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应对难度较高的探索性习题,使全体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6.激活教材习题,开拓学生的思维。
  教材中有大量的习题资源,有很多习题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性,只要在呈现时略作改造,即可成为一个很好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适度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习题有多种类型的开放,如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要做到活用练习资源,明确练习教学不应只停留于让学生练一练,更为重要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不仅会使习题本身所内隐的潜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而且在不断地探索、发现中,学生还能时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新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深挖教材,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一个自由的空间,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快乐,学生就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掌握新知,发展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