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刍议教师的体态语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学中让教师的体态语言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辅助教师意图的渗透,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丰富教学手段,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刍议 教师 体态语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被教师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通过言语交流把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进行诠释,收到了积极效果。但在教学活动及师生互动过程中,部分教师忽视和淡化了体态语言的作用,未能把非语言交流的功能发挥出来,造成教师教态呆板,举动生硬;学生学习压抑,兴趣索然的课堂局面。因此,让教师的体态语言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辅助教师意图的渗透,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课改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教师必须修炼的基本功。
  一、手势
  手势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不同的手势能表达人内心的各种微妙情感,也可描摹出事物复杂的状貌。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手势语是老师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构成老师主体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表情达意的一种有效方式。手势的种类千姿百态,变化万端。教师在教学中的手势不同于舞台动作,它不是特意设计排练出来的,而是在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教师在运用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得体的运用,做到动作优雅,造型优美,既要避免不登大雅之堂的习惯性手势,又要避免故作姿态,矫揉造作。其次,教师的手势语要与身体姿势、眼神、表情和口头语言协调一致。如果手势语和其它体态信号不一致,会给学生造成不置可否的不良影响。如果一个教师用手示意右边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而身体和面部却朝着左边,用眼睛注视左边一位同学,岂不让人疑惑,造成莫名其妙。
  二、表情
  表情是一个人情绪发生时的外部表现。教师的职业需要教师具有认识表情和运用表情的技能,即教师既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外部表情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又要善于运用表情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表情变化,向学生发出信息,表示出自己高兴、惊奇和不满等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相一致,表情的变化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又要与教育意图吻合,讲究自然,保持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性,真情流露,不追求夸张表情,避免一惊一乍,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同时表情的变化不可过分过频,要恰如其分,要适度。假如某个学生在课堂上有错误行为,教师可以表示出不高兴,不满意,但不能暴跳如雷,高声呵斥,否则会让全班同学都感到扫兴。人的感情丰富多彩,笑也气象万千。教师要学会用不同的笑,去表达不同的心理。当教师笑容满面走上讲台,环视四周,学生就会受到笑意感染,心情很快安定下来。如果教师每堂课都能用笑开头,用笑结尾,那么一定会给学生留下美好印象。简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上表情温和、平易、亲切,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就会缩短,学生思维就会活跃,教学的内容学生就会乐于接受。
  三、目光
  目光是心灵的窗口,是心灵的外在形态。眼神的一送、一收、一顾和一盼都有意义,能表达人的感情,是非言语交流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这种手段,透过学生眼睛,洞察其内心世界,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以便有效驾驭课堂,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课堂上的眼神,首先要给学生一种信赖感,呆滞的目光给学生以心神不定,难以承担课堂任务的印象,焦燥的眼神则让学生惶恐不安,不知雷霆暴雨将降于何人身上,没有安全感。教师眼神友善,双目炯炯,能振奋学情,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教师的眼神变化要与教学内容,课堂气氛相一致,如果自始至终只有一种眼神,会给学生以单调呆板的感觉。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配之以适当的眼神,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上课时教师的目光要经常不断地在学生身上移动,不要只停留在个别学生处,要让学生都感到教师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和他们进行不间断的个别交流。对全情投入的学生用热情的目光表示教师满意的心情,对精力不集中的学生以提醒的眼神,注视几秒钟,待双方接触后再移开,这样既起到了告诫的作用,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反之,教师也要通过学生的目光,及时准确地掌握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调整师生的互动活动,提高课堂效益。
  教师的体态语言是多方面的,笔者就此不在赘述。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不仅是辅助有声语言传递特定信息知识的需要,也是开发教师资源,丰富教学手段的需要。教师的体态语言是师生信息交流的第二渠道。
  
  参考文献
  [1] 陈进:《教师体态语言刍议》贵州教育学院学报[J].
  [2] 庄锦英、李振村《教师体态语言艺术》(精装本)[M].
  [3] 邓宏宝《教师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代教育论丛[J].
  [4] 张克《体态语与教育传播》[J].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0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