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考现代文要深入阅读细致答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黑 靖

  高考现代文要求考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各个角度进行考查,试题设计比较稳定,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较高,同时也要求学生做到“深入阅读,细致答题”。
  一、观其大略,通读全文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但考查考生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而且考查考生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学生要想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做到深入阅读,必须做好铺垫,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阅读能力,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因此学生要学会观其大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与大致内容。捷径是先看标题,后看注释,最后大略看文章,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高考现代文阅读,侧重于散文,而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在课本当中典型的散文篇目是《故都的秋》,从标题上学生就能确定对象,其抒情基调就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语句往往也是散文的主旨所在。例如,2002年高考北京试题第22题:“通观《一片树叶》全文,回答问题:(1)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要准确地回答这道题,考生必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要抓住文章的线索。本文在观察自然时是以时间为线索。原文第三段中就有“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的一片树叶”,“那是去年冬天,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第五段中有“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第六段中有“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第七段中有“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你的踪影”,这些句子就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描写树叶的季节顺序,回答问题的第一小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可见“观其大略,通读全文”在现代文阅读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养成看标题、看注释的好习惯。
  二、剔肉存骨,优化整合
  作家在写文章前要先搭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的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会乱走的,考试就是考学生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学生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因此要理清思路,就要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实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考现代文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很重要的,在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时,学生要注意方法的运用。
  如一种方法采用中心主旨句移用法,针对一篇文章来说,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主次,只提取主要信息,具体到文章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例如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为观点的出现服务,或者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为下文游荷塘作铺垫,并为下文抒发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奠定基调。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起“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语句位于文章末尾:“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另外一种方法是分层归纳法,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既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又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再也不会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例如回答2002年全国高考第20题,我们就可以运用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四段中的关键语句和关键词来组合答案:①知音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知音成为了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②知音的传说在《吕氏春秋》、《乐府解题》等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又如,回答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也同样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①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能;②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三、定点扫描,准备答题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文中,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概括”“归纳”,则考生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的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在审题时要注意细节,把题中的每一个词都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准确的答题区间,在做题时避免答非所问。真正写答案时,也要仔细认真,写完答案养成回头检查的好习惯,避免出现笔误。
  总之,学生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做到观其大略,通读全文;剔肉存骨,优化整合;定点扫描,准备答题这三步走,就会更好地做好阅读题型,也有助于习惯的养成,从而提高答题能力。教师教给学生更多知识不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更多的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1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