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课外阅读好习惯的养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玉璠

  摘 要: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至关重要,它能积累大量语文素材,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实现“自我教育”,改善学习困难。同学们在阅读时可根据自己现有的学习水平、阅读能力与文章特点,选择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并逐步形成有个性风格的读书方法。
  关键词: 语文学习 课外阅读 方法
  
  不少同学在学习语文时总有这样的困惑:我上课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也按时完成了家庭作业,但成绩提高却不明显。其实,这些同学应从改进学习方法上入手,语文是门“功夫在课外”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习惯,简言之就是一种熟练的自觉化的行为。有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时问道:“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学者沉思片刻后回答:“在幼儿园。”接着,他谈了幼儿园里学到的诸如无私、整齐、卫生、休息与热爱大自然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对自己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巨大影响。培根曾说:“教育便是(养成)一种早期的习惯。”在良好习惯的熏陶下,一个人的修养、气质、文化内涵都会潜移默化地提高。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不止一次地讲道:“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诵读的习惯、经常练笔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等等。一旦你养成了这些好习惯,繁重的学习便会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学习起来不但效率高,还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在此,我主要谈谈如何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课外阅读能积累大量语文素材。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要习得‘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汉语文能力,积累语文素材,培养语感是一条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这种阅读指以积累感性语言材料和自然、社会知识为基本目标的语文阅读,这是形成以语感为中心的较高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人们最初阶段的阅读,首先应该是积累性阅读。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强调:“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现代中小学阶段的阅读也主要是积累性阅读。现代文学家邹韬奋说:“我所看到的书当然是不能都背诵得出的,看过了就好像和它分了手,但是当我拿起笔来写的时候,只要用得着的任何文句或故事,它竟会突然出现于我的脑际;用不着它的时候,它在我的脑子里毫无踪影。”同学们有了这种量的积累,作文时便会“才思泉涌”,好的文辞语句就会流注笔端,妙笔生花亦不是难事。
  2.阅读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态度。”《读者》是我最喜爱的杂志,相信不少同学也是她的忠实读者,她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基本标尺,是国内最具人性、最具温情的杂志,被喻为“温暖灵魂的阳光”。阅读一篇这样的美文,人的精神就经历一次洗礼。
  3.课外阅读能使人实现“自我教育”。
  课外阅读可以帮助人实现毕业后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
  4.课外阅读能改善学习困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发生学习困难和学困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然而,学校教学论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在学生出于兴趣、出于认识的需要而阅读的材料总量中,要求学生以识记为目的而学习的材料所占的比例越大,他学习起来越困难。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
  二、课外阅读方法简介
  1.不求甚解法。
  这一方法强调对文章整体感知与把握,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信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情节、艺术手法、行文脉络、线索思路、结构层次等。
  2.圈点评注法。
  对文章中的精彩字、句、段及时予以点评,边读边圈点批注。毛泽东同志读过的书,书的字里行间,空白处写满了阅读时的所想、所感与评语。
  3.对比阅读法。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同学们可把阅读过的文章从体裁、内容、主题、写作背景等角度进行比较性阅读,在同中求异,又在异中求同,从而归纳出一些有规律性的写法,这样可以提高鉴赏水平,也有利于指导写作。
  4.批判反思法。
  阅读时不可完全盲目追随文章中的观感与主张,犹如叔本华所说:“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别人怎样说,自己也不假思索亦步亦趋地认可。同学们应该在阅读的过程中充满一种自觉性的批判,以个性的反思去“择其善者”。
  5.一文一得法。
  若旁批写得余兴未尽,同学们可将自己认为特别好的文章或段落进行批注,结合实际或个人经历写成专门的读后感。
  据有关专家归纳,不同的阅读方法约有百种。读无定法,只要大家广泛涉猎,有所选择,边读边悟,就一定能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三、课外阅读的基本要求
  1.厚积薄发,量变质变。
  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其熟练程度与阅读量呈正相关。飞行员的技能水平主要以飞行小时计量,司机的驾车水平也可以行驶里程来衡量,同样,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作保证,就难以形成熟练的阅读技能。当然还要考虑读物内容的广度和难易程度。人类获取知识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其阅读量大致成正比。
  2.广泛涉猎,主张广博。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台湾学者陈占卿把中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书籍归为12类:本国名人传记、外国名人传记、中国文学名著、外国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古今名人书信、社会科学论著、自然科学论著、学术思想性论著、名人札记、古今名人言论、其他科学论著。同学们广泛涉猎不同类型的书籍,拓展阅读文本的范围,定能体会到百科知识融会贯通带来的无穷妙处。
  3.树立目标,坚持不懈。
  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同学们应制定阅读的近、远期目标,远期目标可激发你的斗志,近期目标可使你享受成功的乐趣。同学们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制定目标,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实践,老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欧阳修诗云:“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清代的法式善诗云:“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日来月往”倡导的便是一种坚持的态度。同学们的第一件爱好应当是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身保持下去。
  章熊老师说过,高考绝不让多读书善读书的孩子吃亏。事实也是如此,读书多的学生语文再差也是有底的,也比头脑聪明而懒得读书的学生成绩好。相应的,书读得多的学生凭直觉选题,“想当然”答题,其正确性远比不爱读书的学生绞尽脑汁答题的正确性要高得多。1998年毕业于四川资阳中学的任羽中,当年获全省文科高考第一名,后就读于北大国际政治专业。他著文介绍说:“要广泛涉猎,努力拓宽知识面,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一点点东西是绝对不够的,特别应该读那些看似对考试‘无用’但都已有定评的经典著作,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而成的。我在高二时定了课外读书计划,每天临睡前用30―60分钟读课外书,即使除夕也没有中断。结果两年下来,我把《史记》中的‘列传’、‘本纪’、‘世家’读完了,把朱东润编写的《历史文学作品选》和翦伯赞先生编的《中国史纲要》读完了。”
  同学们,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会使你以爱学乐学的心态在语文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于终身学习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甘其勋著.创造性阅读的根、茎、叶、花、果.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5.
  [2]李德成主编.阅读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6.
  [3]高万祥著.阅读――打开语文教育的窗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2.
  [4]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
  [5]李关怀著.攻克“拦路虎”偏向虎山行.语文教学通讯,1998.12.
  [6]卢世忠著.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2.
  [7][清]唐彪著.读书作文谱.
  [8]王金霞.阅读美文指导刍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2.
  [9]宣霞金.做一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者.教师博览,2006,(9).
  [10]于漪.学会追求,学会拒绝.现代教学,2006,(9).
  [11]王绳媛,杜慧春.于漪课堂教学节奏美说略.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5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