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文旵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实践能力 培养
  
  我自任教十多年来,对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曾探索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立足能力培养,给学生多创设机会,让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地全面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因此,只有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和能力。
  一、培养兴趣,激活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实践兴趣。
  在教学中设计一定的情境,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的兴趣。如教学“怎样滚得远”一课时,我播放伐木工人运用斜坡运送木料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木料滚出的远近,并猜木料滚出的距离与斜坡坡度大小的关系。在学生猜测出各种不同答案的情况下,我激励学生可以自己试着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结论,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2.积极引导参与,提高实践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人人参与实践、个个动手操作,能调动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提出问题:“我将36根小棒分给三个小组,第一小组分得这批小棒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批小棒的六分之二,同学们想想看,这样的分法合理吗?谁分多了?谁分少了?”学生马上进行探究,人人参与到实践的活动中去,最后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实践的兴趣。
  3.鼓励合作交流,升华实践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个人学习,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因为有些实践活动是需要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我除了设计一些学生能独立完成的问题外,还设计了一些需要互相合作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去完成,从而使他们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合作、实践的兴趣。
  二、提供平台,演绎实践能力的发展
  1.提供“议一议”的平台。
  “议”是实践活动中一种很好的参与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便于交流的情境,尽量让想说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鼓励学生倾听与接受他人的观点,重新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议”也是一种实践能力。
  2.提供“触一触”的平台。
  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如教学“体积的认识”一课时,概念中的“空间”、“物体占空间”、“物体占空间的大小”等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课桌的空抽屉,理解“空间”的含义。然后在抽屉里放一些书本,再摸一摸,使学生理解“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3.提供“做一做”的平台。
  实践活动的创设,既可以在课堂内,又可以在课外;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如教学“千克、克、吨”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重量单位,并让学生走进超市观察各种产品,在包装袋上找到“克”与“千克”,并在收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记录和归类。学生在整理信息时想到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做单位,较重的物品一般用“千克”做单位。在这个过程,学生初步感知了质量单位,并真切体会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设计策略,助推实践能力的发展
  1.实践的内容设计要有弹性。
  实践活动的内容富有弹性和可塑性,形式多样化,答案不惟一,可彰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实践能力的形成。如: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这题仅凭想象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只有通过实践、操作、再实践才能找到答案,并且实践的弹性较大。通过这样一道实践题,学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验了从实际生活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以及综合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践的过程设计要有层次性。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途径,实施适应性的实践要求。如教学“统计”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两项实践性作业:一是将自己六岁至今的体重或身高情况制成统计图,并预测自己今后的体重或身高情况;二是选择一个年龄段,统计班内同学的身高或体重情况,并且进行分析。又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行”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用三角板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角和边,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用学具(钉子板)围长方形、正方形,最后,我运用学具做游戏,让学生按要求拼一拼,看谁拼得又对又快。学生通过分层操作,不仅提高了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3.实践活动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有开放意识。因此,实践活动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与切实可行的内容。同时,教学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前,我布置这样一个开放性的任务:“明天学习‘百分数’,你们先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并想想是表示什么意思。”课堂上,学生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结果,并通过投影展示出来。通过课前的调查,学生对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的实践活动,在形式、内容上都具有开放性。可见,开放性问题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拥有自己学习和思维的空间。
  总之,数学源于实践、寓于实践、用于实践,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是学生学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实践成功的价值,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