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祖光

  一、新时期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现状分析
  “留守孩子”指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被寄养在祖辈或亲友家中,常年仅靠祖辈或亲友看管的这部分学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农民的拼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加之化肥、种子和农药等农用物资涨价,农产品降低,农业利润微薄,不少男女青壮年不愿种责任地,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者愈来愈多,达到了最高峰。他们外出打工,却把还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农村,留给年迈的祖辈或留给无暇顾及的亲友。更有甚者,干脆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任其过“单身”生活。现在,农村初中中“留守孩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据调查,父母都在家中的不足10%,有单亲在家的不足20%,而父母双双在外打工的超过70%。
  对于部分“留守孩子”来说,“在校五天敌不过在家两天”,“在校十小时敌不过出校十四小时”。放学后,在回家路上逗留,或到同学家过夜,几天不回家。双休日乱跑,走同学,串亲戚,进县城上网或看热闹。而祖辈大部分都是文盲,无力辅导学生。管理不到位,怕管严了遭来儿子儿媳的不理解,孙儿孙女的怨恨。“留守孩子”与祖辈的共同语言太少,几乎没有什么话可说。祖辈只能管他们的吃、穿、用,无法管理学业,对他们的生活溺爱,要啥给啥,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在家中,他们做作业敷衍了事,是忠实的电视观众,睡得晚,上课打瞌睡;有的甚至看黄色书刊。由于缺乏父爱和母爱,部分“留守孩子”的身心受到了严重影响。他们上进心差,学业普遍不好;有的胆小、孤僻、情绪低落、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与交往;有的性格怪异、我行我素、喜怒无常、人际关系紧张;有的无视学校规章制度,打架斗殴、奇装异服、发式怪异、吸烟喝酒时有发生;有的出手阔气,好吃懒做。这一切都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二、对策与建议
  1.家长的关心支持
  世界万物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润,孩子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家长应深刻认识到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性,从关心孩子身心健康和学业出发,尽可能地一边从事家乡的建设,一边管理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使其沿着规律化、科学化的轨道茁壮成长。
  2.社会提供较好的学习氛围
  (1)净化文化市场,刻不容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能否健康地成长。为此,文化管理部门必须加强“扫黄”力度,在宣传和遣责的同时进行坚决的打击。全面清理对青少年危害极大的黄色、暴力图书及音像制品,惩治黑网吧,净化文化市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2)严惩引诱“留守孩子”犯罪的邪恶势力。
  学校是农村场镇人数最多的地方,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为了钱财把目光盯在学校,寻找“双差生”做“徒弟”和“眼线”,对“留守孩子”进行敲诈勒索,否则就要教训一番。“留守孩子”没有家长出来伸张正义,又不敢跟老师讲,学校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又显得力度有限,势单力薄。为此,公安部门应主动地承担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光荣使命。
  3.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1)扩大住校规模,使“留守孩子”在宁静的环境中成长。
  鉴于西部农村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学校应从自身发展出发,创造条件,向社会寻求资金,建立学生公寓,使所有“留守孩子”都能住校,避免他们闲逛、乱跑,被社会上不法人员敲诈、引诱,使其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2)掌握“留守孩子”的情况。
  “留守孩子”在广大农村初中大量存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能忽视他们,或熟视无睹,或把他们等同于其他孩子。班主任可建立“留守孩子”情况登记卡,卡片应包括学生父母工作所在地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工作性质、经济收入状况、与家中的联系次数、学生生活情况、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与人交往、意志品质、自我意识、群体意识等内容,以便掌握“留守孩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教育是用爱心呼唤爱心,阳光呼唤阳光的事业。“留守孩子”的心理异常,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异常,其根本原因是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尊重,在他们内心深处,父母是“只要票子,不要孩子”。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只觉得“没有钱万万不能”,而没有意识到留守农村的亲骨肉的心灵恐慌。
  (4)教师应多与他们谈心。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多给他们一份关爱、尊重、理解、信任,耐心聆听他们倾述和发泄内心的苦闷与烦恼,让他们在倾述和发泄中得到心理调节。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教师能较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便给予启迪和疏导。相反,压抑学生的发泄和粗暴武断的批评,只会加重学生内心的压抑或甚至产生心理病变,而无助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
  (5)关心他们的生活。
  教育他们乐观地、积极地对待所处的生活环境,初步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应能力。“留守孩子”由于父母没在身边,零花钱不是每周给,而是集中拿,教师要做适时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指导计划他们花钱,合理消费,帮助他们减少或消除攀比心理。“留守孩子”往往由于监护不力,对经常接触的社会文化不分良莠,如过电视瘾、游戏瘾,以及其他形式的无节制的玩耍等,教师应培养他们辨别和抑制不健康的文化的消极影响的能力。
  (6)教师应多指导他们的学习。
  教师要培养他们健全的、健康的学习意识,使他们乐于学习,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消除学习上的心理压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养成勤动脑、动手的习惯,能刻苦学习,能承受学习的挫折,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7)加强对“留守孩子”的教育。
  进行法制教育和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抑制不良现象的诱惑,做到知法、守法、护法,把法制观念和秩序理念融入到他们的意识形态和行动中。
  我们相信,只要家庭、社会、学校齐心协力,共同关心、爱护“留守孩子”,他们的明天就会更美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