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 丹

  摘要: 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介绍了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和形成因素,分析了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 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它是班杜拉所创建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的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即自己在面临某一具体活动任务时,是否相信自己或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该活动任务。自我效能感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否达到目标的期待;二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达到预定目标所需能力的期待。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许多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自我效能感在人类自我调节中处于中心地位,它在各应用性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普遍重视。尤其是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自我效能理论作为一种新颖独特的学习动机理论,已纳入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在这其中,对英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不仅是丰富英语教学理论发展的需要,而且对指导英语教学实践,提高教学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二、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自我效能感的建构主要受四个来源影响:作为能力指标的动作性掌握经验;通过能力传递及与他人成就比较而改变效能信念的替代经验;使个体知道自己拥有某些能力的言语说服及其他类似的社会影响;一定程度上人们用于判断自己能力、力量和机能障碍脆弱性的身体和情绪状态。
  1.动作性掌握经验。
  动作性掌握经验(即个体亲历经验)是以个体亲身获得的切实经验和能力为基础的。它是最具影响力的效能信息,因为它是个人能否成功最可靠的证明。成功会使个体提高对自己的效能评估,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的自我评估。但如果个体经历的只是轻而易举的成功,就会急于求成,并很容易被失败所挫伤。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障碍的体验才能形成一种效能恢复感。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体验可以教会人们,成功常常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和如何通过磨砺自己的能力来控制事态,转败为胜。当相信自己具备成功所需的条件时,个体在面对困难时就会坚持不懈,在遭遇挫折时也会很快走出低谷。只要咬牙挺过难关,个人就会变得更加强大而有力。
  2.替代性经验。
  自我效能感的获得同样依赖于以榜样成就为中介的替代经验。一个人看到他人取得成功,就会说服自己应该怎样做,这种认识是通过将他人与自己进行比较形成的。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差不多的人取得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亦然。正如班杜拉所证实的:“目睹或想象相似他人的成功行为表现,往往能提高观察者的效能信念,使其相信自己拥有掌握相应行为的能力。”[1]
  3.社会说服。
  他人的言语暗示,能使个体加强追求目标的信念。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在一定程上受到那些被认为是权威评价人物的观点所影响。而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往往随着人们之间的信任程度而变化。个体对劝说者的知识、能力越信任,他们对自我效能的评价就越可能受到言语劝说的改变。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4.生理和情绪状态。
  个体在判断自身能力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依赖生理和情绪状态所传达的身体信息。在涉及体育成就、健康功能和应激应对等相关领域时,个人效能的身体指标特别有意义。个体倾向于把应激的、高压力的情景中的生理活动反应当作身心机能失调的信号。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躁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
  
  三、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与改变的因素
  
  我们通常将个体亲历经验、替代性经验、社会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作为影响自我效感形成的四个主要因素。但是,自我效能感不仅仅是由当前的活动结果和他人的评价被动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它还由人们对先前活动的结果归因决定。同样是考试失败的经验,它可能降低这个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不一定降低另一个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只有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才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而当个体把失败归因于运气、机遇之类的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则不一定会下降。成功的经验能否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取决于学生的归因方式。只有当成功被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出众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个体才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把它归因于运气、机遇之类的外部原因时,并不一定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四、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与英语学习有关的自我效能感被称为英语自我效能感。一般认为,英语自我效能感会通过下面几种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1.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任务的选择。
  在自由选择的情境中,学生倾向于选择那些自认为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回避那些自认为难以完成的任务。与怀疑自己学习能力的学生相比,那些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为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更高,以证实自己的学习能力。低自我效能感学生这种避重就轻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非常有害的,如看到简单易记的词汇就一次记二三十个,第二天看到该学的词汇比较难懂,就不愿学习,而语言学习本身就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地努力,这和拈轻怕重、见困难就躲的学习态度根本对立。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良好的态度和习惯可使他们终身受益。
  
  2.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任务上付出多少努力,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在面临复杂的情境时有多强的适应能力。
  一般说来,自我效能感越强,学生的学习越努力,坚持时间越长,适应能力越强。反之,在面临学习失败时,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往往把困难看成是不可克服的,进而较快地放弃学习努力。一般情况如此,在英语学习中更是如此。众所周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是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中相对较难的,那是因为在练习口语时经常会遇到相对复杂的对话情景。无论是从对话对象、对话场合、讨论话题还是对话时间长短,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都是变化莫测的考验。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英语口语流利的学生通常自我感觉良好,自信,适应能力较强。
  
  3.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从事英语学习任务时所体验到的紧张和焦虑。
  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冷静、沉着,更多地关注学习中的问题;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会感到紧张不安,更多地关注到自己的情绪反应,这可以表现在听力课上焦躁不安,或干脆放弃,在口语表达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这些表现直接影响到英语学习的效果,并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五、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情感、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学习技能的进步是富有启示性的。根据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结合自身的实践,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帮助学生树立目标。
  戴维克等人的研究表明掌握目标可以促进人们对所从事活动的持久兴趣,促使人们不断地克服行动中的困难,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人们取得更大成就。他们把人们的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操作目标,指向外界,人们的活动目标是为了取得外界良好的评价;另一类是掌握目标,指向任务本身,人们活动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2]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终身发展的层次目标,包含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特别是目标的设定要具体,而且尽可能地细化近期目标,使学生在达到目标时,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如近期目标包括一周英语学习任务,每天的晨读时间,练习听力的时间;中期目标包括期中考试,用一个月时间练习定语从句的用法等;远期目标可以是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或托福考试等。同时,教师在布置有关任务和实施奖励时,还要考虑这些教学行为能否提高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内部动机,任务设计与评价须整合一致,特别是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重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学习目标,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可以训练、增长的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上,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这样将会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班杜拉认为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任务之前就对自己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有一个推测,一旦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原有的对自己能力的推测就得到验证,自我效能感就会进一步加强;若活动未达到预期目标,个体就可能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断的失败就会使个体自我效能感降低。因此,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关键是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让他们感到自己没白白地付出劳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讲求教学方法,务求提高学生对外语的兴趣,并勇于大胆去尝试;其次在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任务时要注意,一方面不能为了使学生成功而无原则地降低任务的难度,或给予太多的帮助,因为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成功的任务是不能增强效能感的,另一方面任务难度也不能过大,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要注意把握任务的难“度”及不同学生的不同“最近发展区”。
  
  3.帮助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和理性对待失败。
  学生都有一种探求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倾向,并力求作出因果分析,这种对自己学习行为及结果产生原因的推论就是归因,学生可以通过归因来认识、预测、控制自己随后的学习行为。韦纳等人认为人们一般从四个方面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总结,即内部和外部,可控和不可控。内部可控的因素主要指努力。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指个人能力。[3](P249)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的具体原因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在成功时多进行努力和能力归因,失败时多进行努力归因有利于个体自信心的发展和个体的自我发挥。学生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或将学习成功归因于偶然的机遇,都会降低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如在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语言的天赋,或者缺乏兴趣,在学习一开始就由于自信心不足而影响学习能力的发挥,这是非常可惜的。相反,如果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足,则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英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帮助他们认识到应将英语学习的进步归因于学习能力、努力和有效英语学习策略,这样他们就会产生较高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并保持学习动机;将失败归为努力不够及学习策略不当就会促使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调整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英语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对学习作内在的可控的归因,才更有助于学生从自身寻找学业成败的因素并根据表现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
  
  参考文献:
  [1]Bandura,A.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American Psychologist,1982,37:122-147.
  [2]Dweck,C.S.Self-theories and goals: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and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1999,41:1040-1048.
  [3]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