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促进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碧超

  摘 要: 传道、授业、解惑已不再是今天大学教育的全部内容,正确引导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型成为社会对大学教育的更高期许。体育运动在完善大学生人格个性,增强其适应社会能力、培养其社会规范意识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有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大学生 社会化 促进作用
  
  大学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处于社会变革之中的我国大学教育承担着人民和社会更多的是期望。社会学者、留美博士袁岳认为:中国的大学是大学生真正社会化的开端。[1]因此,这种期望也就不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等传统的教育要求,更多的是对引导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型的关注。这种关注不是无缘由的。近几年来随着社会思潮的碰撞与社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这些源于社会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的疏导与解决,将会反馈于社会。因此在大学阶段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度,完成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不论对于大学生本人还是对于社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大学阶段的体育运动内容非常丰富,体育教学、社团活动、训练竞赛等相辅相成的体育形式共同构建了大学校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进一步为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宽阔的舞台,这种体育舞台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有关校园内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行为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补充。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有着突出的契合点。同时,大学生大都处于青年期,体育运动是其共同的爱好,因此通过体育运动促进他们的社会化更易于大学生接受。具体来说,体育运动是从人格个性、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规范三个方面来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
  
  一、体育运动与大学生人格个性的完善
  
  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自我意识是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它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2]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是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立的“角色扮演”理论从自我意识入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就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过程就是完善自我的过程。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在社会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之下,一些大学生不能给予“自我”准确的认识及定位,从而导致心理歪曲和不良发展。
  体育运动作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它的直接参与性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与健康,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社会化“角色扮演”中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并进一步关注自我的成长。在拳击、摔跤、散打、跆拳道、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对抗性项目中,参与者能够充分表现自我,全身心地投入竞赛中,增强保持冷静、思维敏捷、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会消除胆怯、害怕疼痛、优柔寡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在游泳、越野、登山、自行车等耐力性项目中,由于运动时间的持续性,参与者可以锻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在足球、篮球、排球、拔河、接力赛等集体项目中,参与者可以清醒地认识自我,消除逞强、孤僻的性格,正确认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将个人的荣誉和成绩与集体的荣誉和成绩联系在一起。
  可见,合理的体育运动能培养大学生乐观开朗、坚毅顽强、勇敢果断、坚定自信、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良好品质,而这些优异品质正是现代社会人应具备的性格特征。
  
  二、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虽然现在的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但是大学生始终是高素质现代人的代表,而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成为现代社会人的必要条件。美国公共资源管理中心公布的资料显示:在美国被解聘者中有90%是由于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日本学者铃木健二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在日本请求调动工作的职员有95%是由于人际关系的缘故而被迫提出申请的。由此可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己成为个体成功扮演其社会角色的必备素质。[3]
  高校体育运动的“直面互动的优势”可以培养大学生团结友善的社交意识、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公平合理的竞争意识,加强体育运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社会交往与人际互动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在体育交往互动中,个体不仅仅是简单地“认可对方”,而是在平等、友善的互动中实现真正的角色定位,完成“角色获得”的过程。在体育运动中,大学生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加强彼此的言语交流和相互配合与帮助,扩大知识面,增进友谊。[4]同时,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角色期待”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体会附着于角色之上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获得一种集体归宿感,满足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使同学之间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共鸣和心理相容,从而构造一场和谐的社交场景,增强个人的社交意识。
  这其中,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是社会发展、事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加强彼此间的团结互助,有助于将来走向社会,与领导、同事、朋友间的关系的融洽处理。公平合理的竞争意识是当今时代对社会成员的要求,也是大学生通过学习和各种体验所应习得的基本能力。体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公平合理的竞争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面对强手,在不触犯运动规则的前提下,大学生要敢于竞争,敢于拼搏,只有通过不断地拼搏,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三、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规范意识的培养
  
  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社会规范意识比较薄弱是当今大学生的通病,如不加以强化培养,必将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隐患。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直接参与性,激烈的对抗竞争,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是这一文化活动的鲜明特征,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
  人们对各种社会规范的正确认识和掌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个人、团体、社会三者之间产生经常性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培养社会规范的任务就必然是长期而艰巨的。各种体育运动不仅受到带有强制色彩的相关竞赛规则的限制,而且受到诸如奥林匹克精神、体育道德、运动员作风等规范的影响,这就使得大学生从中能充分感受到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社会意义。同时,体育运动的强制性是在游戏娱乐和运动中体现出来的,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乐于接受的,因此不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有利于大学生将社会规范内化。这种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有利于促使大学生从自己的义务、权利、责任出发,协调好个人、团体、社会间的关系,自觉地利用社会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从根本上完成社会化。
  体育运动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在大学这个可塑性非常强的阶段,我们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合格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袁岳,方大为.中国这边,美国那边――81个对话透视中美差异[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树旺.社会学视野中我国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介入[J].体育学刊,2008,8.
  [4]张雪莲,施大伟,李艳.闲暇体育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