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方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玉华

  摘 要: 学校体质健康测评能有效反映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及体质健康水平。健康教育能维护健康,促进体能的发展。本文作者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质测评的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在体质与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健康教育知识,提出了高校全面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质与健康 方略研究
  
  1.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的基本前提,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8年我国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是党和国家关心和重视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而对学校提出的方针和策略。国家体育总局从1985年开始会同有关部委每五年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体质健康监测。据我国第4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2000年与1995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和力量等素质均出现全面下降。学生体质状况不断下降的趋势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7月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并规定从2003年新学年起,所有高校都要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笔者针对在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研究方面,探究和阅读大量有关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章,由此总结出体质与健康的方略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了广西财经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大学大一、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有关大学在校学生体质与健康教育相关研究文章,阅读整理教育学、学校体育学、健康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著,广泛了解与吸取前人的研究结果,理清本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2.2问卷调查法。对三所大学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调查。总发放问卷1250份,回收1216份,剔除无效问卷16份,有效问卷1200份,其中男生573名,女生627名,有效回收率达到96.00%。
  2.2.3专家访谈法。向体育理论专家、体育教师、学者等进行有目的的访谈,以了解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2.2.4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和数理统计。运用Excel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将信息进行归类,从各种抽象的事实中归纳出本质的特征,用逻辑的方法对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认识
  数据统计显示,389人非常重视,617人比较重视,121人一般重视,73人不重视;83.83%的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这一数字反映出高校学生对自身体质健康的意识普遍较强。
  3.2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及项目
  数据统计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419人每天锻炼能保证达15分钟以上,占34.92%;486人每天锻炼基本能保证达15分钟,占40.50%;295人每天锻炼不能保证15分钟,占24.58%。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项目有594人选择球类项目,508人选择户外运动项目,214人选择武术项目,106人选择健美健身类项目,36人选择其它项目。高校大部分学生每天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学生参加活动的内容主要也是以球类和户外运动类活动为主。1200名学生中,球类与户外运动占了选择总数的81.7%,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学生选择其他途径的运动锻炼方式。
  3.3大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
  数据统计显示,大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紧张、无人组织要求、场地器材不好、没有兴趣、已达标、不需要锻炼;分别占总人数的48.80%、31.75%、25.67%、22.50%、10.50%、2.42%。
  3.4大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情况
  数据统计显示,有425人会选择一个运动项目,并且保证每周三次以上,占总人数35.42%;有580人每周进行1―2次的锻炼,占48.33%;有195人没有自觉锻炼的习惯,占16.25%。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的锻炼多为无人指导的自由活动,并未形成一定模式的锻炼行为,在这方面需要必要的指导。
  3.5大学生总体得分比例与设计比例的比较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设计比例是:不及格率2%、及格率23%、良好率50%、优秀率25%。而大学生的整体良好率和优秀率都低于设计标准,不及格人数较多。分析原因,一种可能是当初设计的标准太高,另一种可能是因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根据1999年测得的数据制定的,说明在近10年来,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进一步下降。
  
  3.6项目得分比例与设计比例的比较
  优秀率中除了握力体重指数高于设计比例(男生高出10.35%、女生高出11.46%),其它4项都低于设计比例。良好率立定跳远男生高出7.87%、女生高出3.75%,其它4项全部低于设计比例。及格率4项高于设计比例,立定跳远男生低7.50%、女生低3.62%。不及格率除男生握力体重指数低于设计比例0.06%外,其它项目都高于设计比例。(见表3、表4)
  
  对表1、表3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单项的优秀率高(最低是立定跳远,男生为20.58%、女生为20.42%),总体优秀率低(男生仅为16.22%,女生仅为18.54%,总体仅为17.47%),说明高校学生在某个单项上可以达到优秀的多,但由于存在弱项,一加总分,就得不了优秀了。这也说明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不均衡,某些项目水平很高,某些项目却很差。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能保证1小时,体育活动以球类、户外运动为主。
  4.1.2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紧张、无人组织和要求、场地器材不好。
  4.1.3高校的体育工作总体是好的,学生体质较好,合格率以上达96.53%。
  4.1.4 83.83%的学生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重视和比较重视。
  4.1.5高校学生每天自我锻炼时间基本能保证,并且每周能进行1―2次的长时间运动。但是,学生的锻炼多为无人指导,只是盲目地锻炼,并未形成一定的模式锻炼行为。
  4.1.6单项的优秀率高,总体的优秀率低。说明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不均衡,某些项目水平很高,某些项目却很差。同时,在单项方面,优秀的人数多,不及格的人数多,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这可能与当初设计的标准较高存在一定关系。
  4.2建议
  4.2.1更新体育观念,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突出了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使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理,特别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历史使命。
  4.2.2创设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推动学生体育锻炼。《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应该做到深入人心,使学校、家长和学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与道德健康的良好局面,在校园内外营造科学锻炼身体的氛围和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将“健康第一”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场合和媒体宣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大力支持各高校开展“体育节”、“小型田径运动会”、“冬季长跑比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并结合早操及课外活动的组织,争取要求各高校班主任或辅导员参加与组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体锻氛围。通过提倡与组建各个项目的“健身俱乐部”等形式,创造更好的健身条件与氛围,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与良好的锻炼态度。在不断完善大一、大二的体育教学与活动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大三、大四学生体育工作,可通过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和体育选修课,调动学生的体锻积极性,以此提高其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水平。
  4.2.3加大体育活动经费的投入,必须在制度上确保体育维持经费占学校总事业费的1%以上,来补充学校场地、器材缺乏和体育活动经费的不足,同时建议大学四年都开设体育课,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健康体育的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价值观,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4.2.4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场地设施,从教学内容入手,制定全面而详细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尤其是要加强耐力跑、球类和健身类等活动内容。在教学形式上,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地、自觉地投入到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中来,从而逐步建立起参与锻炼的良好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4.2.5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下教师辅导,学生自行组织、参与训练、比赛相结合。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全面地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自我保健的方法,使其树立健康观,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4.2.6充分发挥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两个领域的作用,协调、配合学校体育,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完美结合。建立符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学校体育设备标准,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加强现代体育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统计分析报告[J].中国学校体育,2006,(5):10-15.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4.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国民体质监测课题组.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5]曲宗湖.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姜文凯.体质与健身[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7]王健,马军,王翔主编.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292.htm